正文 第9章 “三餘”讀書(1 / 1)

三國時候的魏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名叫董遇。小時候,他家境貧窮。年齡還不大,他就跟著哥哥下地種田,外出做小買賣,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

董遇從小就很懂事,為人樸實,熱愛勞動,能吃苦。他平時不愛說話,卻非常喜歡讀書。不論是下地幹活,還是外出做買賣,他都隨身帶著書,一有空閑,就埋頭讀書。

哥哥笑他是個書呆子,他卻毫不介意,還是照樣抱著書本不放。盡管平時他很忙,但由於抓緊時間,堅持刻苦自學,後來,終於成為學識淵博的人。

許多人都慕名前來向他求教,問他怎樣做學問。他隻是說:

“要想增長學問,就得多讀書。拿到書,你先讀它一百遍!”

他還常常對人說: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書讀的次數多了,自然就懂了。”

“平時,哪裏有那麼多的時間呀?”向他求教的人問道。

董遇說:

“時間都是擠出來的。比如我自己,每天都要幫家裏幹活兒,我的時間比別人緊得多。那麼,讀書的時間隻好靠‘三餘’了。”

“‘三餘’是什麼?”向他求教的人不明白,問道。

董遇耐心地對他們說:

“所謂‘三餘’就是:冬天農閑,沒有什麼農活幹,是一年中的空餘時間;夜晚,不能幹活,是一天的空餘時間;陰雨天,也不能下地幹活,那是平時的空餘時間。一個人要是能把這三個‘空餘時間’全都充分利用起來,你說,那得讀多少書啊!”

那些求教的人聽了,恍然大悟,紛紛點頭稱是。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黃金是非常寶貴的東西,把時間比作“黃金”,表明時間是非常珍貴的,是“無價之寶”,可不能隨意荒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