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盛夏季節,男孩子們都非常喜歡粘樹上的知了。要知道,粘知了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裏邊還大有“學問”哩!
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時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帶領他的弟子到楚國去遊學。在途中,有一天,路過一大片樹林。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看到一位駝背老人,正舉著一根很長很長的竿子,粘樹上的知了。隻見那位老人一粘就是一個,就像是在用手捉知了那樣。
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覺得很有意思,就停下來觀看。孔子不禁驚歎道:
“老人家,你粘知了的技術可真高明啊!這裏邊有什麼訣竅嗎?”
那老人聽有人跟他說話,放下手中的長竿子,饒有興趣地說:
“有訣竅啊。每當盛夏來到之前,我就用這長竿子練習頂小泥球。我在竿頭上頂著兩個小泥球練,掉不下來,練到這個程度,我粘知了時跑掉的就很少;竿頭上要是頂著三個小泥球練,掉不下來,練到這個程度,我粘知了時,十個知了,最多隻不過跑掉一個;若竿頭上頂著五個小泥球,掉不下來,要是練到這個程度,到夏天粘知了,就會得心應手,有十分的把握。”
“到真的粘知了的時候,我的身體站得穩穩的,就像一根樹樁子一樣,一動不動;我舉著長竿子的胳膊,就像木棒一樣,穩穩當當。不管周圍的環境有多麼複雜繁亂,我心目中隻有知了,全神貫注,注意力特別集中。你說,我這樣粘,能不一粘一個準兒嗎?”
那粘知了的老人講的這番話,頗有道理,令人深思。孔子聽完,深有感觸地對身邊的弟子們說:
“你們聽到了吧:不為外界事物所幹擾,才能做到聚精會神,全神貫注。這大概就是這位老人所講的粘知了的訣竅吧!”
弟子們聽了,覺得非常有收獲。
俗話說:“一心不能二用。”在學習中,要注意培養自己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的良好習慣。不論是上課時,還是寫作業時,要努力排除一切雜念,排除一切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