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造父學駕車(1 / 1)

在中國古代,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平時生活中,運人載物離不開馬車;到戰爭時,打仗也得用馬車做戰車。那時候,駕駛馬車是一種專門技術,在學校裏駕車,也是一門重要課程。古代學校,一般有“禮”、“樂”、“射”、“禦”、“書”、“數”等六門課程,其中的“禦”便是駕駛馬車。

周朝時候,有一位著名的駕車能手,名叫造父。他駕車的技術高超,曾為國君周穆王駕駛馬車,深受器重。

當初,造父學習駕車,是拜一位名叫泰豆氏的駕車高手為師的。

造父學習駕車,對老師恭恭敬敬,態度非常誠懇謙虛。可是,三年過去了,泰豆氏什麼也沒有給他講,什麼技術也沒有教給他。對此,造父不僅毫不介意,反而更加謹慎,對老師更加敬重了。

泰豆氏什麼都沒教給他,是在考驗他。泰豆氏看造父是誠心誠意地要學習駕車的技術,這才對他說:

“古詩中有這樣的說法:好弓匠的兒子,要繼承父業,掌握製作弓的技術,必定先學會編製簸箕的手藝;好鐵匠的兒子,要掌握打鐵的技術,接父親的班,必定先學會縫製皮衣的手藝。你要學習駕車,得先觀看我的駕車動作,模仿我的駕車動作。等到你的動作完全像我了,就會一手握住六條馬韁繩,掌握駕駛六匹馬拉的大車了。”

造父會心地點點頭,應聲說:

“老師,您放心。我一切都會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

有一天,泰豆氏在地上放了許多方塊木頭。木頭的寬窄大小剛剛能容得下人的一隻腳。按照人走路步幅的大小,一步距離放一塊。然後,泰豆氏就踩著那些小方塊木頭來回地奔跑。隻見他的步履輕捷、穩健,來回奔跑了多少遍,就像是走平地一樣,他竟然一次也沒有跌落下來。

造父看了,心中暗暗讚歎,十分佩服老師的功夫。

按照老師的要求,造父學著老師的樣子,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練習。隻用了三天時間,造父就學會了。

泰豆氏見了,非常高興,讚揚他說:

“你怎麼這樣聰明,學得可真快啊!很好,很好。你知道嗎?凡是能駕車的人,都有這麼好的基本功。你能熟練做好這些動作,腳下走得穩,說明你心中領會了動作要領。把這個道理推及到駕車上來,你把六匹馬的嚼口韁繩排列得很整齊,走起路來,那六匹馬步伐的快慢、呼吸的急緩,也就和諧一致了。心裏明白了駕車的法則,手裏就能掌握馬車快慢進退的節奏;這樣,既能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能適合馬的情況。假如能夠用馬的韁繩就能從容不迫地指揮馬匹進退,自由地指揮馬匹左右轉彎,趕著馬車走路,不管走多麼遠的路,馬的力氣都會綽綽有餘。這樣,就算確實掌握好駕車的技術了。

“你要記住,指揮馬的嚼口,要靠你手裏的韁繩;掌握馬的韁繩,要靠你的雙手;指揮你雙手的動作,要靠你的頭腦。若能達到這種地步,你駕駛馬車就用不著拿眼睛去看了,也用不著拿鞭子趕馬了。到了這種地步,駕起車來,會悠然自在,輕鬆愉快。身子端端正正地坐在車上,六匹馬聽從你的指揮,24隻蹄子步履一致,不論是轉彎,還是進退,一切都會得心應手。

“如果技術再進一步提高的話,就可以駕車在剛剛能通得過車輪、剛剛能容得下馬蹄的十分狹窄的馬路上自由自在地順利通行。而你卻不會感到如臨深淵,害怕高山深穀的危險,心裏就會像在平坦的道路上行走那樣坦然、放鬆。”

最後,泰豆氏深情地對造父說:

“我的駕車訣竅,全部地、毫不保留地講給你聽了,你要好好記住它!”

所謂“要領”,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某種知識的要點,即最重要、最主要的內容;二是指操作的最基本的要求或關鍵的環節。任何知識和能力都有它特有的要領。要領掌握了,事情就基本上有了成功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