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個著名的“相馬”專家,名叫伯樂。所謂“相馬”,即通過觀察,判斷馬匹的優劣。
據說,伯樂是一位很高明的相馬師,他一眼就能識別哪匹馬是優等馬,哪匹馬是劣等馬。伯樂總結了他一生相馬實踐的經驗,寫了一本書,叫《相馬經》。書中還附有許多插圖。
“子承父業”,這是中國的傳統。伯樂年老時,他的兒子很想繼承父親相馬的事業,要把父親相馬的本領學到手。於是,伯樂的兒子就每天從早到晚捧著父親寫的那本《相馬經》,讀啊,讀啊。經過很長時間的刻苦努力,他把《相馬經》的內容差不多都背得滾瓜爛熟了。
有一天,兒子得意洋洋地對他父親說:
“父親,你的相馬本領我全都學會了。”
伯樂聽了,微微一笑,說:
“那好吧。那去找一匹千裏馬來,讓我鑒定鑒定。”
兒子滿口答應,隨身帶著父親的《相馬經》就出門了。他一麵走,一麵還在不停地念念有詞地背誦書中的內容:
“千裏馬額頭隆起,雙眼突出;馬蹄子就好像是壘起來的酒藥餅。”
他邊走邊左顧右看,看見大大小小的動物,都要跟《相馬經》上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一一對照。然而,有的動物隻符合其中的一條,有的一條也不符合。他沒有灰心,繼續往前去尋找。
最後,他在一個池塘邊看見一隻癩蛤蟆:鼓著雙眼,“咕、咕、咕”地叫個不停。他對照《相馬經》端詳了好半天,怎麼看也像父親書上描寫的那“千裏馬,便毫不猶豫地抓了一隻。然後,用布把那隻癩蛤蟆小心翼翼地包了起來,美滋滋、興衝衝地跑回家。
還沒有進家門,他就大聲嚷嚷起來:
“父親,父親,你書中說的千裏馬可真不好找啊!我經過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在池塘邊找到一匹。您看,這額頭和雙眼的特征,跟您書上說的差不多;就是蹄子不像酒藥餅罷了。父親,您快給我鑒定鑒定,看是不是一匹千裏馬!”
兒子打開他的布包,伯樂一看,氣得白胡子直顫抖:這沒出息的傻兒子!可想想,又覺得好笑,便苦笑著對兒子說:
“你找到的這匹‘千裏馬’,好是好,可它不會跑,隻會跳,恐怕你駕馭不了啊!”
父親隻好無可奈何地搖了搖頭。
學習知識應求甚解,全麵理解,融會貫通;可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滿足於一知半解,更不能不懂裝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