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中國有這樣一句歇後語:“竇太師考徐文長——難不倒。”那麼,徐文長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
明朝時候,朝廷裏的竇太師常常聽人說:“中國才子數浙江,浙江才子數紹興。”對此,他將信將疑,便親自來到紹興,有意要測試一下紹興才子的本領。他來到舉行鄉試、會試的場所——貢院,親自出題麵試童生。在古代,測試讀書人的本領,常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對對聯。
竇太師先出了這樣一個上聯,要大家來對:
“寶塔圓圓,六角四麵八方。”
童生們想了好一會兒,都麵麵相覷,誰也對不上來。竇太師見場內默默無聲,便連聲催促。大家隻好舉起手來搖搖,表示對不上來。
竇太師見大家對不上來,便輕蔑地冷嘲熱諷說:
“人們都說紹興人有才華,才子多。現在怎麼一個也沒有?”
他的話音剛落,一個叫徐文長的童生霍地從座位上站立起來,說:
“太師,你誤會了。這個上聯不是我們對不上來,而是因為考場規矩森嚴,不能隨便說話。因此,隻好搖手示意。其實,我的手勢,就是對聯的下聯。”
“你說什麼?你的手勢就是下聯?”竇太師不禁一愣,連忙催促說,“那請你快說出來。”
“好!”
徐文長邊用手比劃,邊朗聲慢慢道來:
“玉手尖尖,五指三長兩短。”
竇太師聽後,細細品味。徐文長對出的下聯,詞性相對,音韻相諧,富有一種字麵上的對稱美,聲調上的韻律美,有意境,有韻味,看上去賞心悅目,讀起來妙趣橫生,簡直是無可挑剔。竇太師不禁吃了一驚,爾後,便不由自主地頻頻點頭稱讚。
緊接著,竇太師又思考了一下。隻見他,忽然,隨手拿起桌上的一把剪刀,往旁邊的木柱上用力一插。然後,笑著對大家說:
“請諸生開筆!”
竇太師這是說要大家開始動筆做文章,說完之後,再也沒說一句什麼別的話,扭頭便走開了。
沒有題目,怎麼考法?大家一下子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後又看剛才竇太師插在木柱上的剪刀,如墜五裏霧中,感到莫名其妙:究竟是讓大家做什麼文章啊?
大家苦思冥想,絞盡腦汁,想了老半天,誰也弄不清楚竇太師是讓大家做什麼文章。正在大家發愁的時候,隻見徐文長突然一拍腦袋,“唉”了一聲,他激動地大聲說:
“我知道啦,我知道啦!”
他用手指著插入木柱的剪刀,興奮地對大家說:
“你們看:這剪子、木頭,不就是題目嗎?這道題就叫‘起剪破木’。太師的用意,一定是要我們論述春秋時期的四員大將——白起、王剪、廉頗、李牧。你們想,是不是?大家趕快動手寫吧!”
童生們一聽,覺得徐文長的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大家對這四位大將都十分熟悉,立刻伏案揮毫。屋子裏安靜極了,不一會兒,就都做好了。
過了一會兒,竇太師又重新返回貢院。他見童生們一個個端坐著,規規矩矩的,誰也沒有伏案寫作。他以為全都不解其意,不會做文章,便得意地對大家說:
“你們都不知道我給你們出了什麼題目吧?我來告訴你們,我出的這道題,就是讓你們做一篇《論起剪頗牧》的文章。明白了嗎?快做吧!”
誰知,他的話剛一落音,童生們立即起身,紛紛把試卷交了。他感到非常驚訝,怎麼這麼快呀?
竇太師隨手取了幾份做好的文章認真察看,他又是一驚。這道題,不但個個都做了出來,而且佳作還很多。特別是那位叫徐文長的童生做的文章,他尤為讚許。他邊看邊點頭,覺得就連自己也做不了那麼好。
可是,當他看到徐文長那篇文章的卷末時,卻不禁又皺起了眉頭。原來,徐文長在文章的末尾處畫了一張祭桌,桌上放著一幅香燭,中間還供著一塊靈木,上麵寫著這樣幾個大字:
“山陰徐氏祖先之位。”
竇太師一臉不高興,心想:紹興才子雖多,但這也太狂妄了!
他把徐文長叫了起來,斥責道:
“徐文長,你為什麼在答卷上畫祭桌?是不是想做大官,將來好榮歸故裏,祭祀祖先?”
“太師,你誤會了,不是的。”徐文長從座位上站起來,鎮靜地解釋說:
“隻是因為你出的題目太容易了,我一會兒就做好了。我閑著沒事,隻好畫個畫。我家中老母正在生病,躺在床上多日,總是不好。我想,求祖先保佑她玉體無恙,因此,畫了此畫。並無別的意思。請太師諒解。”
太師聽徐文長這樣一解釋,覺得無可指責,心想,這個年輕人還挺孝敬老人,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讓他坐下。
“左右逢源”,泛指做事得心應手,順利無礙。也用以譏諷辦事圓滑。其實,“左右逢源”這個詞的本意是指做學問,功夫到家後,自然用之不盡,取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