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斷竿進城門(1 / 1)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一位農夫,扛著一根毛竹進城去賣。那根毛竹又粗又長,扛到城門口,把那農夫給累得氣喘籲籲,汗流浹背。

在城門前稍事休息後,農夫就要扛著毛竹進城了。可是,那毛竹太長了,他把毛竹上下豎立著扛著,城門顯得太矮了,毛竹被城門的上邊給擋住了,進不了城門;農夫靈機一動,又把毛竹橫著扛著進城門,城門又顯得太窄了,毛竹又被城門的兩邊給卡住了,仍舊還是進不了城門。

隻見那農夫把毛竹一會兒豎起來,一會兒又橫過去,這麼上下左右折騰了老半天,把他累得筋疲力盡,就是進不了城門。農夫一籌莫展,急得是滿頭大汗。

說也是,農夫大老遠吭哧吭哧地把毛竹扛到了城門前,不能進城去賣,你說這不白白地扛了來嗎!

正在那農夫為把毛竹扛進城而發愁的時候,旁邊一位看熱鬧的老年人樂嗬嗬地開了口:

“你這個人可真夠笨的了,怎麼腦袋裏就隻有一根弦兒!我雖然不是什麼聖賢之人,可究竟比你年紀大多了。我這一輩子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你隻知道發愁,怎麼不向我請教請教呢?”

那一籌莫展、無可奈何的農夫抬頭一看那跟他說話的人,的確比他年長許多,說話的語氣、表情也透著那麼自信。於是,連忙樂嗬嗬地打躬作揖,虛心請教說:

“請老先生多多指教,多多指教。”

那老年人捋捋他的白胡子,輕鬆地對農夫說:

“這事情簡單得很。你把毛竹鋸成兩段,不就進去了嗎?”

說完,那老年人顯得那麼得意、自傲。

農夫苦笑了笑,說:

“這毛竹不能鋸斷了。要是鋸斷了,就沒有人買了。要是能鋸斷,我何不早在家裏的時候就把它鋸斷了,何必要到這裏來發愁?”

那老年人仍舊固執己見地說:

“你不鋸斷了,你的毛竹進不了城門,誰來買呀?你鋸成兩段,雖然說不能賣了,可能順順利利地進城呀!那總比你卡在城門外強吧?”

農夫聽他這麼一說,覺得言之有理。趕忙到城門附近的住戶那兒借來一把鋸,把那毛竹鋸成了兩段,扛著進城去了。

故事中的那位賣毛竹的農夫就夠笨的了;可那位自作聰明的老年人實際上也比那農夫聰明不了多少。

其實,問題很容易解決,隻要把毛竹放平,順著城門洞的方向往裏走,那不就非常容易地進城了嗎!根本無須把一根好端端的長毛竹給鋸斷了。

如果我們隻會接收和儲存知識,而不會駕馭和運用新知識,沒有發達的思維能力,就不可能充分發揮我們人的聰明智慧,不可能在事業上有什麼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