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鬆是唐代的一位畫家。他以畫水牛聞名。當時,人們要得到他的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有幸得到,便如獲至寶。
有一個人,有幸得到了戴鬆的一幅“鬥牛圖”。畫上畫的是兩頭牛,正在相互角鬥。他非常珍視那幅好不容易得來的畫,用最好的錦緞包著。在家的時候,他幾乎每天都要小心翼翼地拿出來欣賞欣賞,心裏滿足得不得了;他要是出門,走到哪裏,就把畫隨身帶到哪裏,拿出來讓人們觀賞,借以抬高自己的身價。
有一次,他將那幅畫掛在大街的一堵牆上,正與圍觀的人們眉飛色舞地欣賞著、議論著。誰都誇這是一幅好畫。
就在這個時候,正好有一個放牛的小娃娃,手裏牽著一頭黃牛從旁邊路過。見圍著好多的人,他也很好奇,使勁擠上前,看了一會兒那幅“鬥牛圖”。然後,他不禁搖搖頭說:
“這牛畫得一點兒也不像。”
在場的人聽小放牛娃這麼一說,都回過頭來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那畫的主人聽了,非常生氣,上下打量了那放牛娃一下,輕蔑地說:
“你這個小毛孩子,懂得什麼!你知道嗎?這幅‘鬥牛圖’是當今最著名畫家畫的!”
說完,畫的主人又回轉身去,繼續欣賞他的畫。
“不管是誰畫的,不像就是不像!”
放牛娃甩下一句話,就想走開。
“什麼?放牛娃,你等等,先別走。你說這‘鬥牛圖’哪兒畫得不像?”
畫的主人氣勢洶洶地攔住那放牛娃,非要讓他把話說說清楚,大有不講清楚,就別想離開這裏的架勢!
放牛娃見他非要自己說清楚不可,就回轉過身來,一本正經地對他說:
“兩頭牛打架,它們的力量都集中在前麵,兩頭相頂,各不相讓;而它們的尾巴呢,都是緊緊地夾在兩條腿之間的。隻有這樣,牛才能使得上勁啊!”
說到這裏,放牛娃用手指著那幅“鬥牛圖”繼續說:
“可是,你們看,畫上的兩頭牛,尾巴好像在不停地來回擺動,這是怎麼回事呢?那使得上勁嗎?”
圍觀的人聽了,紛紛點頭稱是:
“嘿,這放牛娃說得真對!可不就是那麼回事嗎。”
於是,人們紛紛離去,誰也不想再欣賞那幅所謂的名畫了。
觀察能力是構成人的智力的要素之一。觀察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窗口”,是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途徑,是獲得一切知識的“門戶”。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