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一位老人,非常喜歡猴子,他家裏養了一大群。
平日裏,他和猴子朝夕相處,形影不離。每天都精心喂養、周到照料它們。久而久之,猴子和他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老人甚至把他養的那些猴子看作是自己的“孩子”。
他了解每個猴子的脾氣稟性、興趣愛好,對每個猴子的個性特征如數家珍;據說,那猴子們也能聽懂他的話,他與猴子們之間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心靈感應。老人越來越喜愛他那群小猴子。
為了使猴子生活得更好,他寧願減少全家人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們吃得飽飽的,生活得舒舒服服的。由於他總是讓猴子任意多吃,結果,猴子們的飯量也越來越大,個個都成為“大肚漢”。
猴子一般不挑食,平時是給啥吃啥,但最愛吃的食物是橡樹的果實。在夏秋間,橡樹的果實隨時都能采到。在這期間,猴子們敞開肚皮吃還行。到了冬天,還敞開肚皮吃,可就不行了。
眼看儲存的橡樹果實一天天減少,可不能再讓猴子撒開吃了。於是,老人想,該限定一下猴子的口糧,實行“定量用餐”了。
有一天,他向猴子們宣布:
“孩子們,你們都聽著:你們的口糧可不多了,今後就得省著點兒吃。從今天起,你們吃飯要實行定量供應。每隻猴子每天早上發給三個橡實,晚上發給四個橡實。你們看,怎麼樣?”
猴子們一聽,早晨起來,已經餓了一夜了,才發給三個吃,太少了,不行。隻見猴子們一個個齜牙咧嘴,亂蹦亂跳,臉上分明顯示出很不滿的神色,還不停地吱吱地亂叫,像是在發泄內心的強烈不滿,是在進行堅決的“抗議”。
這一切,老人心知肚明,明白猴子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他見猴子們都嫌發給的橡果少,就重新宣布說:
“既然你們都嫌少,那麼這樣吧:早上發給四個,晚上發給三個。這就不算少了吧?怎麼樣?”
猴子們聽說早上由三個變為四個,都以為是真的增加了供給的數量,一個個情不自禁地搖頭擺尾,手舞足蹈,還咧著大嘴朝主人直樂,一幅心滿意足和感激的樣子。
老人終於和猴子們達成了共識。
事物的本質往往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來表現的,我們不能用簡單的直觀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掌握“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