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末年,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名叫王粲。當時,中國有七位著名作家,被人們稱為“建安七子”。王粲就是其中成就最高的一個。
據記載,王粲小時候,有一次,和幾個小朋友外出玩耍。正在路上走著的時候,發現路旁有一塊石碑,他們上前一看,石碑上的字他們全都認識。
這時,有一個小朋友問王粲:
“你隻看一遍,能把這石碑上的文章背下來嗎?”
“我能!”王粲蠻有把握地說。
於是,王粲讀了一遍,馬上轉過身去,一字一句地背了起來。其他的小朋友一邊聽他背誦,一邊同石碑上的文章進行對照。果然,王粲背得一字不差。小朋友們很驚訝,都紛紛稱讚他的記憶力好。
又有一次,王粲在路邊看別人下棋。雙方下到一半,誰勝誰負,正是難解難分的時候,一個棋手不小心,碰了一下棋盤,隻聽“嘩啦”一聲,把一盤正在下著的棋子給搞亂了。雙方都說自己這盤棋能贏,誰也不肯認輸,兩個人爭吵得臉紅脖子粗,各不相讓。
正在兩個人爭執不下的時候,王粲上前勸告他們說:
“你們兩個人都不要吵了。你們下棋的時候,我看到了。我能把你們剛才的棋局重新擺好,一個位置也不會錯。”
王粲說完,立即動手,很快就把搞亂了的棋局恢複了原狀。
下棋的人和旁觀的人都不大相信王粲擺的是原來的棋局。為了實際驗證一下,有人拿來一條毛巾,把王粲剛剛擺好的這盤棋局蓋嚴實,讓他照這盤棋在另外一個棋盤上再擺同樣的一盤棋。
王粲胸有成竹。隻見他動作敏捷,很快就又擺好了一盤棋局。人們兩相一對照,完全一樣,一子不差!
“這孩子,記性可真好!”大家都異口同聲地誇讚王粲非凡的記憶力。
記憶力是把獲得的知識和信息在大腦中保存、鞏固下來的能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正是有了記憶力,人才能不斷接受新知識,人的智力才能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