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這更不吉利(1 / 1)

東漢時候,江西南昌那個地方有一個11歲的孩子,名叫徐稚。有一天,他到鄰居郭林宗家去玩。

郭林宗家的院子裏有一棵大樹,枝繁葉茂,粗大樹幹,龐大的樹冠,就像一把張開的巨傘,把整個院子遮住了一大半。每逢夏天到來,這樹下就成了全家人乘涼的好地方。

就在這一天,郭林宗家請來了幾個人,還帶著鎬頭、鐵鍬、斧頭、鋸子等工具,說是要動手刨掉院子裏的那棵大樹。

徐稚不解地問道:

“大叔,這棵大樹長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刨掉它呢?”

郭林宗有些迷信,他不好意思地說:

“聽人說,院子裏有樹不吉利。”

“什麼?不吉利?”徐稚有點兒莫名其妙,不禁問道。

郭林宗本來不打算跟這個小孩子說明白,可徐稚非要刨根問底,隻好小聲地對他說:

“你看,我家這院子裏是正方形的,就像一個大‘口’字。你想啊,院子裏長著一棵大樹,不就像‘口’字裏麵有個‘木’字?‘口’中加‘木’字是個什麼字?不正好是個窮困的‘困’字嗎!你說,這有多麼晦氣啊!”

徐稚一聽,原來如此。他不禁抿嘴一笑,心想:這不是迷信嗎?這迷信是真夠害人的,這麼好好的一棵大樹給刨了,也太可惜了。我得想法子製止他們。

想到這裏,徐稚笑著對鄰居郭林宗說:

“大叔,你把院子裏的這棵大樹給刨了,‘口’裏麵倒是沒有‘木’了。可是,你這院子還有人住呀。你想沒想過:這‘口’字裏麵加入個‘人’字,不就成了囚犯的‘囚’字了嗎?這更不吉利,更晦氣!你說是不是?”

郭林宗聽徐稚這麼一說,覺得這話很在理。他連忙對請來刨樹的人說:

“這樹不刨了,不刨了。對不起,你們請回吧!”

比較是就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事物辨別異同或高下,這是認識事物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進行比較是要有條件的,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得有相互比較的對象,而且比較對象之間必須有共同之處,屬於同類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