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幸福寓言(3)(1 / 3)

洪應明說:“這有什麼奇怪的。富貴如樹,易榮易枯,關鍵就看你把它的根紮

在了什麼地方。如果將它紮根於高尚的道德上,就如同紮根在森林的沃土裏,自然會茂盛繁榮;如果植根於功名之中,就如同紮根在廣闊的田野上,要看是否風調雨順,可能興盛,也可能枯萎;如果紮根在權力和地位上,就如同把根紮在花盆裏,必須時時精心養護才行,不然便會枯死。”

寓言者說

我們應該把幸福建立在為他人謀幸福的基礎上,這樣幸福之根才會越紮越深,幸福之樹就會枝繁葉茂。

異想天開的國王

——擁有金錢並不是真正的幸福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異想天開的國王,他的名字叫邁德斯,雖然他已經有了很多錢,但是他很貪心,一直想要更多的金子。

有一天,他請求上帝給他更多的金子。上帝說:“可以,從明天起,隻要是被你的手碰到的東西都將變成金子。”

國王特別高興。

第二天,他起床穿衣服,結果衣服變成了金子;他拿毛巾去洗臉,毛巾也變成了金子。他高興極了!他走到餐廳裏吃早點。剛端起一杯牛奶,牛奶立刻變成了金子;他拿起一片麵包,麵包也變成了金子。金子既不能吃,更不能喝,他隻好餓著肚子。

他心裏感覺很不舒服,決定到花園裏散散心。嬌豔的玫瑰,開得十分鮮豔。國王稍微感覺到有些寬慰,他走過去剛摘下一朵玫瑰,玫瑰也變成了金子。國王有些生氣了,他不滿意地搖了搖頭。

國王的小女兒正在花園裏玩耍,看見國王走過來,女兒高興地向老爸飛跑而來。國王也非常愛他的小女兒,他高興地把她抱了起來,可憐的小姑娘,立刻變成了一尊金子的塑像。

國王按捺不住傷心地哭了起來:“天啊,我該怎麼辦呢?”

傷心的國王向上帝乞求,收回點金術,還他可愛的小女兒。

上帝說,花園旁邊有一條小河,這條河可以幫你洗去點金術。國王立刻跑到河邊,拚命洗手。洗了好久,他又匆忙地奔向花園裏的金子塑像,伸手去抱他的女兒,塑像又重新變回了國王的小公主。

異想天開的國王邁德斯終於想明白了,金子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幸福!

寓言者說

不要以為金錢就是幸福的根源,理論和實踐都證明,金錢與幸福沒有必然的聯係。有金錢的人不一定幸福,沒錢的人也不一定不幸福。

金錢偶爾也會帶來幸福,但是任何不勞而獲的金錢隻能徒增煩惱。

公子牟與詹先生

——理想是催人奮進的動力

魏國的公子牟,有領地在河北中山國,人稱中山公子牟。身為貴族的他,欣賞莊子為人,於是拋棄榮華富貴,漂泊江湖。但時間一長,難堪寂寞,便去請教魏國的詹先生。

公子牟說:“身漂泊在江湖之上,心徘徊在宮闕之下,我該怎麼辦啊?”

詹先生說:“請尊重生命吧。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在這種意識下回頭看名利,則輕若微塵。”

公子牟說:“這道理我明白,但是卻把持不住自己呀。”

詹先生說:“把持不住,必然放縱,胡思亂想宛若野馬狂奔,豈不徒勞精神,傷害你自己?把持不住,已經傷害很深,再強迫自己不要放縱,那就傷害更深了,如此反複折騰自己,生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長壽顯然更是不可能了。”

寓言者說

裏爾克說:“用微笑去照亮生命的隧道,我們會看見人生的奇跡和寶藏。”人無論處於什麼樣的境地,都必須有生活的理想。因為充滿理想的人生才更有動力,也許我們永遠不能實現它,但它卻能作為一種力量鼓舞我們奮發前進。

苦行僧與盲人

——學會珍愛生活

黑漆漆的夜晚,一個遠行尋佛的苦行僧來到一個荒僻的村莊,漆黑的街道上,村民們來來往往。

苦行僧走進一條小巷子,他看見有一團昏黃的燈光從靜靜的巷道深處搖晃著照過來。

一位村民說:“瞎子來了。”

瞎子?苦行僧聽了村民的話愣了,他問身旁的另一位村民:“挑著燈過來的那個人真是瞎子嗎?”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兩隻眼睛都看不見的盲人,他根本就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的灑脫自由,也看不到桃紅柳綠的滾滾紅塵,他更不會知道燈光是什麼樣子,那他挑一盞燈豈不受人嘲笑嗎?

那燈籠越靠越近,昏黃的燈光漸漸從深巷移遊到了僧人的鞋上。

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問:“敢問施主真的是一位盲人嗎?”

那挑著燈籠的盲人告訴他:“是的,自從踏進這個世界,我的雙眼就看不見東西。”

僧人問:“既然您什麼也看不見,那為何還要挑一盞燈籠呢?”

盲人說:“現在是黑夜嗎?我聽說在漆黑的夜晚沒有燈光的映照,那麼滿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樣什麼都看不見,所以我就點燃了一盞燈籠。”

僧人有所頓悟地說:“原來您是為了給別人照明。”

但那盲人卻說:“我是為了我自己,不是為了別人!”

“為您自己?”僧人疑惑地愣在那裏。

盲人緩緩地向僧人說:“您是否因為漆黑的夜晚沒有燈光而被其他行人碰撞過呢?”

僧人說:“是的,就在剛才,我還不小心被兩個人碰了一下。”

盲人聽了,深沉地說:“而我就沒有。雖說我是盲人,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我挑了這盞燈籠,既為別人照亮了路,也可以讓別人看到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