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惠施邀請莊子來自己府上,對莊子說:“國君賜給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種在後院內結了一個大葫蘆,然後找人加工成為一個大容器,體積足有五十鬥。想用來裝水,擔心容器底部薄了不堅固,承受不了自己的重量,容易破碎。縱剖成瓢吧,又覺得太大了。我能說這葫蘆不夠大嗎?當然不能!但是大而無用呀!沒有用的東西還不如把它摔了得了。”莊子回答說:“既然是大葫蘆,容量那麼大,您為什麼不做成大腰舟,去漂遊江海湖泊,反而擔心其大而無用呢?看來您老還是有蓬草之心呀!”
寓言者說
惠施是借大葫蘆嘲笑莊子隻會空談而不切實際,但他的說法卻有失偏頗,因為莊子的理論對社會也是有實際價值的。因此,莊子反嘲惠施頭腦僵化,不知變通。
鷸蚌與漁夫
——退一步更易共贏
一天,一隻河蚌爬到河灘上,張開蚌殼,美美地曬起了太陽。
這時,飛來了一隻鷸鳥。他看見躺在河灘上的河蚌之後,心想:我怎麼能放過如此美味的大餐呢,於是就伸嘴去啄河蚌。
河蚌急忙將兩片蚌殼合上,緊緊夾住了鷸鳥的嘴。鷸鳥用盡了全身力氣,始終無法將自己的嘴拔出。就這樣,河蚌也脫不了身,無法回到河裏去。
鷸鳥和河蚌開始爭吵起來。
鷸鳥說:“一天兩天不下雨,河裏的水枯了,你就回不去了,你就會死的!”
河蚌毫不示弱地說:“如果我不放開,一天兩天之後,你的嘴拔不出去,同樣也活不了。”
鷸鳥和河蚌互不相讓,爭吵不休。不久,從遠處走來一位漁夫,見到僵持不下的河蚌和鷸鳥,就將他們兩個一起捉去了。
很多年之後,又有一隻河蚌爬到河灘上來曬太陽,不巧的是他又遇到了一隻從此經過的鷸鳥。鷸鳥見到河蚌時,仍然毫不猶豫地伸嘴去啄。河蚌立即夾緊了自己的蚌殼,於是鷸鳥又被夾住脫不開身,就像他們上麵兩位祖先的經曆一樣,僵持在那裏,誰也不肯先退讓,生怕對方傷害了自己。
巧的是這時遠處又走來了一位漁夫。鷸鳥見狀,立即對河蚌說:“朋友,來了一個打漁的,你趕緊鬆開,否則我們就都沒命了!”
河蚌不信:“我可不是那麼好騙的!”
鷸鳥急了:“真的,我沒有騙你。你再不鬆開的話,我們將會像祖先那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河蚌這才將信將疑,問:“那你說我們該怎麼辦?”鷸鳥說:“我數一、二、三,我們同時放開對方。怎麼樣?”“就這樣說定了。”河蚌說。
“一、二、三——鬆!”鷸鳥喊道。河蚌立即鬆開了自己的蚌殼,鷸鳥同時也鬆開了自己的嘴。河蚌急忙爬回了河裏,鷸鳥也飛到了空中。
寓言者說
兩者相爭,互不退讓,隻會讓第三方得利;如果雙方各退一步,將海闊天空,達成共贏。
老禪師的故事
——勞動是一種幸福
百丈繼承了師父的道統,製定了“百丈清規”,強調禪師一定要自己勞作從而養活自己。他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禪師製定了這樣的清規,於是親自實踐帶頭勞動,讓弟子謹記。就這樣,他活了一生,勞作了一生。
九十四歲時,他已經隻能在田地裏做一些輕活了,但仍然堅持勞作。弟子們看著白須飄飄的老師如此辛勞,都於心不忍。但他們又不敢勸老師,因為以前弟子奉勸他的時候曾被他狠狠地斥責和痛打了一頓。看著老師還依然故我,弟子們於是商量把老師的工具藏起來。
第二天,他們若無其事地勞作去了,結果發現老師果然沒有來幹活,很是高興。吃飯的時候,師徒圍坐在桌子前,準備吃飯。這時,百丈禪師突然說:“我沒有什麼德行,又怎麼敢讓別人養著我呢?”說完飯也不吃就離開了。
兩天過去了,在弟子的多次勸說下,他仍然不吃飯,隻是看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條幅。弟子們沒辦法,隻能將他的工具恭恭敬敬地送到他的麵前。百丈開懷大笑,又開始勞作,也就不再絕食。從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清規就成了禪的原則。
寓言者說
勞動是光榮的,勞動也是幸福的。養成熱愛勞動、靠勞動養活自己的習慣,一生的幸福就有保障了。
兩匹馬的故事
——不要占人便宜
有一個靠給人運輸貨物維持生活的人養了兩匹馬。一天,這個人分別為兩匹馬各拉的馬車裝滿了貨物。途中,一匹馬走走停停,慢慢地就落在了後麵,主人便把後麵一輛馬車上的貨物全放到了前麵那輛馬車上。
後麵那匹馬看到自己車上的東西都沒有了,便開始輕快地前進,並且揶揄地對前麵那匹馬說:“嘿!你有能耐吧,你受苦受累活該,你越是努力幹,主人就越要折磨你。”前麵那匹馬聽了一言不發,繼續努力向前奔跑。
偷懶耍滑頭的馬見狀,就越來越得意,仍然不停地諷刺挖苦那匹任勞任怨的馬,但對方始終沒有搭理他。
到達終點後,有人對馬的主人說:“既然你隻需要一匹馬拉車,幹嗎還養兩匹馬呢?這不是在浪費嘛?不如好好喂一匹,把那匹不幹活的馬殺了賣掉,這樣既可以賣些錢,又可以節省不少草料。”
主人一聽,覺得這主意不錯,就聽從了。
那匹喜歡偷懶的馬一見不妙,想掙脫韁繩逃跑,但是已經來不及了。馬主人抓住他的轡頭,將他賣給了殺馬的人。
寓言者說
勤奮努力自有回報,偷懶耍滑頭隻會遭殃。這則寓言說的是馬,其實不少人也像那匹被宰的懶馬一樣,他們自以為聰明,總想占別人的便宜,結果反而吃虧,甚至送掉了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