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雕刻師又開始尋找其他的石頭,一直都沒有尋到特別合適的。這時,一塊質感差一點的石頭看見了雕刻師,對他說:“您正在尋找可以做佛像的石頭對嗎?您看我可以麼?”雕刻師思忖了下,對它說:“這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做到的事情,你怕痛嗎?”“不怕,您試試吧!”石頭堅定地說。
雕刻師應允了,重新對這塊石頭雕磨,隻見這塊較差的石頭,任憑刀刻棒敲咬緊牙關,堅忍承受,緘默不言。於是,雕刻師更加賣力,在他的精雕細琢下,果然將其塑成了極品。大家都驚為神作,決定放在城裏麵最大的廟宇中供奉,善男信女日夜頂禮膜拜。
從此,該廟宇香火鼎盛,更有信徒不遠千裏隻求膜拜佛像。而無法忍受雕刻之痛的前一塊石頭,被人們廢物利用,成為了通往廟宇馬路的墊腳石。人車頻繁經過,又要承受風吹雨打,著實痛苦不堪,內心亦覺不公平,心裏想著原本自己應該是受人膜拜的佛像,就憤憤不平地質問廟裏這尊佛像,忌妒地說道:“你資質比我差,條件沒我好,卻能享盡人間禮讚尊崇,而我卻每天遭受淩辱踐踏,風吹雨打,憑什麼?”佛像隻是微笑說:“誰叫你當初受不了苦,沒敲幾下就哇哇叫呢!”
寓言者說
外在的條件固然重要,可以讓人獲得更多機會,但是最終決定個人成敗的因素往往是自我態度。
老鑄劍師
——用心經營自己
一個老鑄劍師要退休了,他告訴將軍,他再也不接做鐵具的活了,要和家人享受一下輕鬆自在的晚年生活。
將軍打心裏舍不得這麼好的鑄劍師離去,所以希望他能在離開前打造一把按自己心願設計的寶劍。
鑄劍師答應了,不過不難發現,這一次他並沒有很用心地打造這把劍,他草草地用劣質材料造好了這把劍。其實,用這種方式來結束他的事業生涯,他內心都留有遺憾。
劍造好了,將軍拿在手中,仔細端詳,然後把九龍纏絲的劍穗和劍一並交給鑄劍師說:“感謝你跟隨我這麼多年,這把劍就是我送給你的禮物!”
寓言者說
如果這個鑄劍師知道這把劍是送給他自己的,他一定會用最好的鍛造材料,用最精湛的技術來把它鑄好。不過,現在他卻因為自己對別人的不負責,要捧著一把連木頭都削不斷的劍了。看來,每個人都要學著經營自己。
何時離開公司
——工作應有效率
甲對乙說:“我要跳槽,我要離開這個公司。我恨這個公司!”
乙建議道:“我舉雙手讚成你!這個破公司一定要好好兒地報複一下。不過你現在離開,還不是最好的時機。”
甲問:“那什麼時機最好?”
乙說:“如果你現在走,對公司全無影響。你應該趁著在公司還能利用資源,拚命去為自己拉一些客戶,成為公司聯係業務最廣的人物,然後帶著這些客戶突然離開公司,這樣,公司才會蒙受重大損失,極有可能一蹶不振。”甲覺得乙說得非常在理,於是努力工作,事遂所願,一年的努力工作後,他有了許多忠實的客戶。
再見麵時乙與甲說:“現在是時機了,快點行動呀!”
甲淡然笑道:“總裁跟我長談過,準備升我做總經理,我暫時沒有離開的打算了。”其實這正是乙的初衷。
寓言者說
一個人的工作,永遠隻是為簡曆增添一筆。隻有付出大於得到,讓老板能看到你的能力,才會給你更多的機會替他創造更多的利潤。
編草鞋的青年
——提升自身價值
春秋時期,魯國一位心靈手巧的青年男子靠編草鞋發了點小財,娶了一位擅織白絹的女子為妻。婚後,兩人各展所長,生活還算美滿幸福。然而好景不長,隨著戰亂頻頻的不穩時局到來,兩人流離失所,生活陷入了艱難。
無計可施之下,夫婦二人考慮著搬家到目前相對穩定的越國去,但當向友人辭行時,友人卻勸阻了他們。友人這樣說:“別看你們都有手藝,但是遷到越國去,你們的生活也許會比現在還窮困潦倒,還不如不折騰呢。”
“為什麼?莫非我編的草鞋穿著不舒適嗎?莫非我妻子織的白絹不夠好用嗎?”青年男子很是不服氣地問道。
“都好,”友人點頭認同道,“但是你們別忽略了:草鞋,是用來穿著行走的,而越國人習慣於赤足而行;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於披頭散發,最多也是用一支發簪來將頭發挽起。這樣一來,縱然你們的草鞋、白絹再好,但毫無用武之地,不還是得等著受窮嗎?”
夫婦倆一聽,頓時啞口無言,打消了搬遷的想法。
寓言者說
“具備價值是社會需要我們的前提,倘若脫離這個根基,再出色的技藝都將一文不值。因此,唯有根據社會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發揮自己的特長,才可能將我們的人生價值發揮到最大。
減輕簍子
——勇於承受壓力
一個人覺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見智叟,尋求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