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徒兒繼承師位後持廟有方,破舊的小廟不斷擴建改良。徒兒心想,等廟築建完畢,一定要謹遵老禪師的教導,去廣濟百姓。但是當寺廟頗具規模後,他又想,等廟宇具有規模後再濟助行善也不遲。時光荏苒,等徒兒年至耄耋,寺廟已是金碧輝煌、氣派非凡了。可是,幾十年來,他卻因忙於建廟,疏於善事,沒有做過一件有功德的事情。臨終前,徒兒突然想起老禪師留下的那本經書,當他翻開扉頁,頓時號啕大哭。隻見經書上赫然寫著老禪師當年未及點明的一句忠告——助人一次,勝過誦經十年。
寓言者說
在現實生活中,與不吝施舍的富人相比,那些具有慷慨之心的貧窮之人往往更顯得具有道德之心,雖然他們的援助是那麼“渺小”。幫助別人並非要等到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後才去為之,力所能及的幫助有著更加高深的意義。
富翁與窮人
——知識使人受益終身
從前,在一座城市裏,有兩個市民為不同的意見而發生爭執。一個人貧困而有才華,另一個人富有但十分無知。富翁想貶低窮人,他覺得聰明人都應該尊重他,並說不尊重他的人都是傻瓜,但大家都認為沒有理由去尊重一些沒有價值的財富。
“我的朋友,”富翁對聰明人說道,“你覺得自己應該受到別人的尊重,那你告訴我,你舉辦過宴會嗎?你這種人,斷文識字一點兒用都沒有。你們總是住在頂層的亭子裏,一年四季所穿的衣服都沒有變化,你的仆人就是隨身的影子。我們的國家倒真需要像你們這種不會花錢的人!不過要我說,隻有多花錢過舒坦日子的人,才會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老天在上,隻有我們使勁花錢享受,才能確保各行各業的人們,以及你們這些把自己拿不出手的作品送給銀行家的人有飯吃。”
這些極為狂妄的大話極大地傷害了聰明人,他有滿腹道理可反駁富人,但他不願與他多費口舌。然而不久之後發生的戰爭所造成的後果反駁了富人的話,而且比任何反駁或諷刺的效果都妙。戰爭摧毀了富翁和聰明人的住宅,兩人都背井離鄉。沒文化的富翁已淪為乞丐,而貧窮的聰明人依舊受人尊重和款待,他倆之間的爭端也就此畫上了一個句號。可以這麼說,無論傻子如何貶低知識的價值,學問都最終能經得起考驗,價值也會與日俱增。
寓言者說
物質上的富有隻是暫時的,一旦失去就很難重獲。但是精神上的富有是永恒的,它能使人受益終身。
田饒與魯哀公
——要細心對待員工
從前有一個叫田饒的,跟隨魯哀公做事已經好幾年了,魯哀公卻不了解田饒的誌向,總是待田饒平平。田饒無法施展自己的才幹,便作決定要離開魯哀公到別國去。
一天,魯哀公聽田饒說:“我打算離開您。”
田饒的意思魯哀公無法明白,問:“你在這裏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要走呢?”
田饒說:“雄雞經常被大王看見吧!你看它頭上戴著大紅的雞冠,非常文雅;它雙腳長有鋒利的爪子,十分威武;毫無畏懼地麵對敵人,格外勇敢;它看見食物時總是‘咯咯’叫著招呼同伴們一起來享用,特別仁義;它還忠於職守,從不耽誤早起報時的工作,極其守信。盡管雄雞有著這麼多長處,可是大王還是漫不經心地吩咐人把它煮了吃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雄雞經常在您身邊,您每天見慣了它,習以為常,所以,它的光彩就黯然失色了,大王感覺不到它的那些傑出的優點與才能。而那些鴻雁,從千裏之外飛來,在大王的水池邊落腳,啄吃大王池中的魚鱉;落在大王的田園裏,毀壞大王的莊稼。盡管雄雞的長處不被鴻雁所擁有,可是大王依然很器重鴻雁。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鴻雁是從遙遠的地方來的,它在大王心中是神聖的,它的一切作為,大王都認為是非常偉大的。所以,請大王讓我也像鴻雁一樣遠走高飛吧。”
魯哀公說:“請你別走,你說的這些話應該被我記下來。”
田饒說:“我被您認為是平淡無奇的人,並不覺得留下來有什麼大用,即使留下我的話,也不起什麼作用。”最終田饒離開魯國去了燕國。
田饒被燕王封為相國,終於有機會施展自己治國安邦的本領。三年以後,田饒把燕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國內富足安定,邊境平安,沒有盜賊,燕王為田饒的能力感到自豪。
魯哀公知道這些情況後,萬分感歎,對當年沒能留下田饒真是後悔莫及。為此,他一個人獨居三個月,深刻反省,為了表示自責,他降低了自己的衣食標準。他發自內心地慨歎道:“以前由於不能知人善任,才使得田饒離我而去,今天的悔恨就是這樣造成的。真希望田饒能再回到我身邊,可是,我知道已經很難了。”
寓言者說
要像對待花園中的花草樹木那般對待員工,需要用精神上的鼓勵、職務的晉升和優厚的待遇來澆灌他們,適時移植以保證最佳的搭配,為了利於他們的成長,必要時還需細心除去園內的雜草。
婦人與高僧
——學會製怒
生氣無疑是拿別人的錯誤在懲罰自己。
古時有一位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事情生氣。她也明白這樣是小心眼的表現,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好讓自己心胸寬大些。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把門一鎖就走了。
婦人被氣得暴跳如雷。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