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利海岸邊的老樹枝葉茂密,樹上百鳥雲集,啼聲悅耳,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相比之下,死海就比較沉悶。死海中沒有任何生物,周圍也沒有半棵樹,更聽不到鳥兒的歌聲,連漂浮在死海上的空氣都讓人覺得沉重而透不過氣來,即使沙漠中的動物也從不去岸邊喝水,正因為如此,才有了“死海”之名。
二者為何有此天壤之別呢?
先哲們的解釋是:加利利海不像死海——隻知收,它一直懂得先付出。
約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後,又流了出來,最終彙入死海。
加利利海接受了多少東西,也會給別人多少東西,所以它是有生命的。而每一滴水,到了死海之後,都要被占有。死海把所有的東西都占為己有,從來不會付出,所以,生物都不願意生活在其中,周圍一片死寂。
水不流,魚不棲,也沒有生物會在這裏飲水,隻取而不予,這是非常不正常的現象。因為死海從來不分給別人什麼,所以它才會“死”在那裏。
寓言者說
有進有出,聰明人就是以此為道的。任何人都不可妄想占據所有的東西。對於我們來說,分享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除了接受人家的給予,同時也要注意把自己的東西給予人家。把分享作為人生的信條,也是我們人生幸福的秘訣之一。
小蜘蛛與普魯士
——永遠不要放棄
蘇格蘭加冕的新國王普魯士,他剛剛被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擊敗,無家可歸。他的軍隊已經在對手的六次攻擊下失散四處,他還失去了家園,以後該怎麼辦呢?
那是1306年的冬天,蘇格蘭國王羅伯特·普魯士坐在愛爾蘭島上的一個小木屋裏,瑟瑟發抖,饑餓難忍。
普魯士拿起那個很長時間才找到的蘿卜咬了一口。他難過地想:如果說該放棄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時候了。
他的軍隊已經在不久前的一次戰鬥中被打散。現在,他僅有的夥伴是木屋一角的一隻小蜘蛛,它正在那裏織它的蛛網。
普魯士觀察著這個堅強的小動物,它正拚命地將一縷蛛絲向木椽上粘接。狂野的山風一次又一次潛入小木屋的縫隙,將蛛絲吹斷,而這隻小蜘蛛卻不斷地重複著與狂風的抗爭。
“你試了六次都失敗了,我的朋友,”普魯士同病相憐地對蜘蛛說,“如果說需要放棄的話,現在應該是時候了。”
小蜘蛛裝作沒聽到他的話,它耐心地試了第七次,再一次把蛛絲扯到小屋的木椽上。終於,蛛絲牢牢地粘在了那裏,它勝利了。
普魯士慚愧地說:“我向你致以最誠摯的道歉。看來我錯了,如果還有一次拚搏的機會,現在正是時候!”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羅伯特·普魯士返回蘇格蘭,開始重新組建自己的隊伍。1314年,羅伯特·普魯士統率自己這支驍勇善戰的隊伍同英軍英勇作戰。雖然兵力不及敵人,但是,因為他們有必勝的信心和機智的謀略,最終他們趕走了英國人,結束了英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統治。
寓言者說
不到最後的關頭,絕不能輕言放棄。人可以被打敗,但不可以被打倒。
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就像一個戰場上的將軍。一個獅子統領一群綿羊,綿羊也將變成獅子;一個綿羊率領一群獅子,獅子也將變成綿羊。
如果明確目標,運用適當的戰略措施,那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不難實現的。戰場上如此,商場上也如此。
楚文王打獵
——要善為伯樂
楚文王年輕的時候非常喜歡打獵,他一直都想有一隻不同尋常、無比勇猛的獵鷹,在打獵時可以幫助自己。於是,他讓人在全國各地張貼告示,誰能獻上優秀的獵鷹就賞重金。
有一天,有一人來拜見他,要獻上一隻優秀的獵鷹。這隻獵鷹體態矯健,全身的羽毛光滑油亮,像一匹褐色的緞子,一點雜色都沒有,鋒利的腳爪閃出道道寒光。它的模樣威武神峻,確實不同於一般的獵鷹。楚文王很是高興,希望早點看到獵鷹的身手,就帶它去打獵了。
楚文王派人挖了好多個陷阱,裏麵埋上尖刺,並在裏麵還放了很多用來捕動物的夾子和羅網,然後,他下令放火燒荒。一時間,濃煙滾滾,火燒了起來,所有動物都爭相逃命。這樣毫無章法的一陣亂竄,被火燒傷的、被煙熏倒的、掉下陷阱的、被夾子夾住的、被網罩住的動物不計其數。趁著這有利的時機,獵鷹們全都豎起了頸上的羽毛,拍打著翅膀,競相衝出去捕捉獵物,到主人麵前邀功請賞。可是,不知為什麼,這隻才被獻上的獵鷹隻是伸出脖子、瞪著眼睛呆滯而漠然地看著當時的一切,絲毫沒有想去搏擊的想法。
楚文王很沮喪,將獻鷹的人叫到跟前說:“我自己的鷹都去捕捉獵物,隻有你獻的這隻鷹就沒有動的意思,一點軍功也沒有。你好大的膽子,居然敢用這種蠢物來欺騙我,真是太不像話了!”
獻鷹的人馬上解釋道:“我獻的這隻鷹要是也和普通獵鷹一樣,隻有捕捉野兔、山雞之類獵物的本領,我也不敢將它獻給大王,請您耐心地等待,它會顯示它的才能。”
楚文王的怒氣還未消,便看見一隻巨大的飛禽在雲霧中滑翔,全身潔白,速度極快,看不清形狀,閃了幾閃就不見了。就在這時候,那隻獵鷹雙眼光芒四射,如一道閃電般飛出去,一瞬間,人們就看不見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