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4月下旬,位於西印度洋群島中的馬提尼克島,出現了一種不同尋常的現象。許許多多長年生活在原始森林、荒漠草原或沼澤地邊的野生動物,突然成群地離開了繁衍生息的故土,來到了海邊甚至人煙密集的地方;大量的鳥兒在樹群中飛上飛下,驚叫不已,顯得格外地焦躁不安;許多老鼠大白天也紛紛出洞,四處逃竄,好像受到驚嚇一樣。更令人奇怪的是,那些曆年長途跋涉而來,把該島當做中間休棲地的候鳥,也一反常態,不稍停留,徑直飛向目的地。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動物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認為是一種不祥之兆。所以當人們發現馬提尼克島動物異常現象後,立即很自然地聯想到是不是將有大難降臨。事實果然不出所料,就在這以後的半個月,也就是5月8日那天,島上轟隆一聲巨響,曆史上有名的“帕累火山噴發”發生了。
其實,不僅火山爆發前動物出現異常,就是在大地震發生前,人們也經常觀察到動物異常反應。據史書記載,我國唐朝一次大地震發生前,就曾出現過“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的現象。1815年,山西平陸縣發生地震,縣誌上就有“牛馬仰首,雞犬聲亂”的震前動物異常反應的文字描述。在民間流傳的關於震前動物異常現象就更多了,如老鼠出洞、雞飛上樹、牲畜不進廄、魚跳出水等。據說,1975年2月我國營口地震發生前,盡管天氣異常寒冷,冬眠的蟒蛇、青蛙還是紛紛爬出洞來,結果它們一出洞立即就被凍僵了。
另外,在海上風暴到來之前,一些海鳥和海洋動物也常常表現出異常反應。長期生活在海邊的老漁民都有這樣的經驗,如果築巢在海岸上的鳥類,一大早就飛向大海,則預示傍晚沒有強風;若它們徘徊在海岸不肯遠離,便是風力不久便要加強的先兆;當大批海鳥急匆匆從海上飛回海岸,浮遊在海麵上的水母和魚類也紛紛潛入海底時,則預示著強大的風暴即將來臨。
為什麼一些自然現象發生前,許多動物會表現出異常反應呢?很多人推測,可能是這些現象事前發出了某種人耳不易覺察的信號,使它們受到驚擾的緣故。但是,這種信號究竟是什麼,卻一直沒有搞清楚。自從發現各種自然現象都能發出人耳聽不見的次聲之後,人們很自然地把它同動物異常聯係起來。有人曾經做試驗,證實很多動物具有接收次聲波的能力,並且反應十分靈敏。例如,據觀測,海中的水母可以“聽到”8~13赫的次聲,各種魚類可以聽到1~25赫的次聲和低頻聲,而這都在海上風暴產生的次聲頻率範圍之內。很顯然,這說明動物異常與猛烈的自然現象發生前輻射的強大的次聲有關。
很早人們就知道,利用動物異常可以對某些自然災害作出預報。在地震多發國的日本,居民家中水缸裏都養著一種小白魚,每當小白魚在缸中上下翻騰時,便預示著有可能發生地震。在熱帶地區的漁民的船艙裏,都養有一條大蟒蛇,如果蟒蛇昂首蠕動不已,就知道海上風暴即將來臨。近年,一些科學家還從某些動物通過接收自然次聲來探知一些現象的發生當中受到啟發,他們模擬這些動物的聽覺器官,製成了自然次聲接收器。例如,目前已在艦船上應用的“水母耳”,就是仿照水母的“耳朵”製成的次聲探測儀,利用這種儀器可以提前15小時對海上風暴作出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