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管理者能有意無意地把話題引向抱怨的話,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其實,這些訴苦的內容才是下屬最想讓領導和上司知道的,特別是工作上的苦處。而且,越是有過坎坷經曆的領導,就越能體諒部下的辛苦,也就越能傾聽他們的抱怨。每個人在工作上都有不為外人所知的辛勞(即使這隻是當事人的片麵之詞),而且都希望別人能理解。

尤其是做下屬的,總是暗自擔心:領導是不是真的知道我付出了這麼多辛苦啊?如果領導或上司能認真地傾聽這些心聲,他們一定會非常高興。有的時候,抱怨的話裏會帶有一種傲慢的語氣,這時也不要有反感的表示,而應該耐心地聽下去。還應該偶爾點頭表示同意,或隨聲附和。如果管理者能以這種傾聽者的態度與下屬相處,下屬一定會講一些隻有他自己才有的工作體驗或寶貴的經曆。

作為一名管理者,不妨試試下麵的談話“手腕”,從而獲得良好的溝通效果。

1.雜談

雜談一般用來指不得要領的談話。其實雜談之中隱含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隻是談話時沒有提綱挈領,而是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談下去而已。進行得最熱烈的談話是那些員工之間的傳言,隻要你專心去聽,就會發現傳言是個信息寶庫。

2.笑談

笑談之中含有真實的成分,大家聽了才會哄然大笑,這就是所謂產生共鳴後的會心之笑。批評員工時應該用半開玩笑的口吻,讓對方有所領會即可達到目的。如果對方有不快,馬上打個圓場,這種可進可退的方法有時很奏效。

3.愚談

有時候,一些很蠢的傻話裏往往隱含了很多關鍵之處,往往會啟發新的思路,因此不要因為是傻話就小覷它。事實上,曆史上的很多劃時代的發明和發現都是由看似又傻又笨的話裏產生的。

當大家很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以上麵三種形式進行交流和溝通時,往往能激發出很好的創意和靈感。

懂得傾聽,善於傾聽的管理者一定會發現傾聽會使自己有很多收獲。也許,有一天你的下屬突然在工作中煥發出以前從未有過的興趣和熱情,這也許就是傾聽給你的大豐收。管理者充分掌握了下屬大大小小的日常事務,了解了下屬曲曲折折的心理活動,就能給自己的管理找到“定心丸”。

1.你將會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每一位雇員

每個人在工作中所表現出的態度,是由他們的內心需求所決定的。如果他反對合理的規章製度,那他就可能是一個自由散漫、不喜歡受約束的人。如果你了解了這一點,就能走在他的前麵,防患於未然。相反,如果他經常發牢騷且還有一定的道理,他可能就是一個比較容易被矯正的人。你的員工最關心的事情是什麼,應該納入你對他進行全麵評判與考慮之中。當你更好地認識和了解了每一個人之後,你不僅會發現什麼東西在煩擾著他,而且你還會發現什麼東西能真正地改變他。隻要準確地知道他真正的興趣所在,就能知道用什麼方法使他為你更好地工作。

2.當你能夠認真聽取雇員們談話時,他們就會變得更加喜歡你

能夠以理解的表情傾聽別人說話,無疑是世界上可用來同人搞好關係和建立永久性友誼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喜歡一個能夠注意聽自己講話的人是人類的一種天性。

3.員工們會知道你對他們感興趣。

世界上沒有比對一個人不加理睬或者對他的問題漠不關心更讓他灰心喪氣了。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對他表示出真正的興趣,對他說的話表示關心,你就能把他吸引過來。表達這種態度的最好方法是問一些問題,比如“那時你做什麼呢?”“後來怎麼樣了?”“你接著說什麼了?”即使是最不愛說話的人,如果你對他的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也會對你敞開心扉的。你要調動自己的全部精神和知覺來聽他講話,百分之百地集中精力聽他講,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的身上。

4.如果你能認真地聽他們講話,你就會發現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你能拿出一定的時間去認真地聽他們的講話,他們就會告訴你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這時你要忘掉自己,隻留心聽他們想從你身上得到什麼,不要去考慮你要從他們身上得到什麼。把你的精力完全集中到他們想從你身上得到什麼以及你能為他們做些什麼上。

領導是決策和指揮者,如果一旦出現決策指揮錯誤,受害的是整個團體。因此領導者應該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大,為了事業的發展,要注重調查研究,不偏信,多兼聽,看清事物的本來麵目,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的決策,盡量在指揮的時候避免失誤。

相信自己看到的,盡量少聽彙報

在資訊異常發達的今天,彙報、宣傳已經成為很多人反映成績的主要方法。無數實踐證明,領導要多看事實,少聽彙報!

公元前356年,田齊登上了齊國國君的寶座,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齊威王。

齊威王即位之初,沉迷於酒色,不理政事,以至於韓、魏、魯、趙等國都來入侵。齊國喪師失地,連吃敗仗,國勢逐漸衰弱。但後來齊威王虛心納諫,很快振作起來,下定了“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決心,開始勵精圖治,欲雄霸諸侯。

齊威王首先從治吏入手。起初,齊威王將國家交給了幾個卿大夫治理,於是向朝中大臣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績情況,大臣們及身邊的侍衛都極口稱讚東阿大夫最賢,而詆毀即墨大夫。

齊威王暗中派遣得力之人去實地考察了一番,結果卻是大相一徑庭。

於是,齊威王召集大臣,並特宣即墨、東阿二大夫入朝行賞。齊威王對即墨大夫說:“自從你治理即墨以來,所有人都說你治理無方。可我派人到即墨視察後,卻發現那裏良田遍野,民風淳樸,百姓豐衣足食,人民安居樂業。”當場便加封即墨大夫萬家之邑。

齊威王又對東阿大夫說:“而自從你駐守阿地以來,所有人都在我麵前說你的好話。可我派人去阿地視察後,卻見那裏土地荒蕪,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當趙國進攻你管轄的甄城時,你卻不去救援;當衛國奪取鄰近的薛陵時,你卻不知道。因為你賄賂了我左右的人,所以他們在我麵前總是說你的好話。”齊威王當即便喝令武士將阿大夫投入堂下沸鼎之中煮死了。

爾後,齊威王又訓斥了那些平日裏極力頌東阿、貶即墨的朝中大臣及近侍數十人:“你們在我身邊,不思盡心報國,貪圖賄賂,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誤國殃民,留爾何用。”傳令一並將他們烹之。

此後,齊國的大臣們都為國家認認真真地辦事,誠誠實實地做人,再也不敢文過飾非了。

過了幾年,齊國得到治理,國勢逐漸強盛。齊威王發兵奪回了曾被魏、趙、衛等國奪去的城池。這一來,齊國便威震天下,各諸侯國20多年都不敢對齊國用兵。

齊威王治吏的故事為我國曆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給後人留下了諸多啟示,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點:

1.正人先正己,己不正難以正人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齊威王即位之初,正是由於他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大臣和官員們才敢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以致國人不治。而當齊威王幡然醒悟,勵精圖治,“一鳴驚人”的時候,欺騙造假便沒有了市場,所以人們也就“莫敢飾非,務盡其情”了。

上行下效,上有所求,下有所好,古今如此。哪位執政者喜受人吹捧,下屬們多是阿諛奉承:哪位執政者喜好大喜功,下屬們必然大造“形象工程”;哪位執政者不講實事求是,下屬們就會刮造假浮誇之風。

因此,領導者應該認識到,上麵實行什麼政策,下麵就會照著去做。領導思想道德的好壞決定著事業的成敗。在團體文化建設中,領導應該十分重視思想道德修養,培養出公私分明、任勞任怨、幹事創業的優秀管理人才。讓每一位領導者都成為下屬學習的榜樣。

2.偏信則暗,兼聽則明

從齊威王治吏這件事中,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知錯就改、求真務實的實幹家。試想,如果當時齊威王隻是聽了左右大臣的彙報就妄下結論的話,這一結果恐怕會是截然相反,被烹的肯定不是阿大夫,而是即墨大夫了。如果真是這樣,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齊威王的治吏改革不但達不到扶正壓邪、揚善除惡的目的,反而會助紂為虐,官場不正之風不但得不到遏製,反而會愈演愈烈,改革就會失敗。

領導是決策和指揮者,如果一旦出現決策指揮錯誤,受害的是整個團體。領導應該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之重大,為了事業的發展,應該注重調查研究,不偏信,多兼聽,看清事物的本來麵目,抓住事物的本質,掌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才能作出符合客觀實際的科學的決策,指揮才會盡量避免失誤。

古為今用,以史為鑒,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說法可能是一孔之見,但拋磚引玉,希望領導能夠從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中悟出更多的智慧。

以小見大,用時間觀察人才

史書記載,春秋時期的古鄭國(今華州一帶)出了兩個很有名的人,一個是姑布子卿,一個是季鹹,這兩人都因高超的相人之術而在列國出名。

姑布子卿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傳說他對相術,除了有繼承,還有很大的建樹與發展。他對生命現象的認識,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以想像,姑布子卿不知相過多少人?為了學習研究與實踐,他用盡了畢生的精力。很多人把後來的相術,也稱為姑布子卿術。

姑布子卿為晉國趙簡子將軍和他的幾個兒子看相的典型案例,世代相傳。

晉國趙簡子將軍,很想知道在自己的幾個兒子中,究竟哪一個可以繼承自己的封位和事業,可他自己當時又難以判斷,於是就派人把姑布子卿請來,為其決斷。

趙將軍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召集到廳堂裏,姑布子卿看過之後,沒有表態。他卻對廳堂外站著的衣著平常的少年表現出很大興趣,問了趙簡子之後,才知道那是趙簡子與婢妾所生的孩子趙無恤,即趙襄子。

姑布子卿很坦誠地對趙簡子說:“你的無恤雖出生地位卑賤,但他才是一個真將軍。”

從此,趙簡子便開始有意考察無恤的能力。趙簡子很注重對兒子們的教育和培養。

一次,趙簡子將訓誡之辭,刻在幾個竹簡上,分別交給每個兒子,要求他們都必須認真習讀,領悟其要旨。並告訴他們三年後要逐一考察。然而,當趙簡子考查時,幾個兒子都不能背誦出來,甚至連竹簡也不記得遺失在什麼地方了。隻有無恤能夠流利地背誦竹簡上的訓誡,而且始終將竹簡攜帶在身上,時時反省自己。

於是,趙簡子開始相信姑布子卿所說的話,認為無恤最為賢能。幾個兒子長大成人之後,趙簡子又對他們進行了更深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