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譯序:講台上的另一種聲音(1 / 2)

讀到這本小冊子的前幾天,我正好看了一部關於本書作者的回憶錄電影[1]:片中,這位年屆不惑的英國作家站在英格蘭某大學的講台上,以雄辯而深沉的演講征服了台下的所有聽眾。當時正逢二戰結束,人們迫切地需要一劑良藥來撫慰滿是創傷的心靈,同時對主流價值觀念重新進行審視和思考。時隔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在世界的另一頭,我國的經濟發展正吸引著無數人的目光。與此同時,國民的“文化教育”問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人們走到媒體前揭露問題,關起門來奮筆疾書,或在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一時間,各種嘈嘈切切的聲音不絕而耳。然而除此以外,是不是可能還會有另外一種聲音呢——它充滿理性辨識卻不乏人文關懷,雖未曾響起在耳畔但絕非聞所未聞?有幸,本書的另一位譯者找到了我,一同將這樣一種聲音轉化為擲地有聲的漢字呈現給大家。

1943年2月,C.S.路易斯在杜倫大學舉辦了三場講座,講演稿後經整理,以《人之廢除》為名於同年首次出版,副標題是“從高中英語教學出發反思教育”。這本書曾被認為是路氏論辯作品中最出色的一件[2,3],還被譽為“拯救西方文明”的六本書之一[4]。雖負盛名,也許是因為作者在學術、小說、神學等方麵著書太多,此書之前竟未有過中譯本。於是我轉念一想,不是正好以此為契機把它介紹給國內的讀者,同時深入研讀一下這本書嗎?不如穿越時空,到杜倫大學那人頭攢動的禮堂聽一場講座吧!懷著這樣的心情,我開始了本書的翻譯。

第一章.沒有胸膛的人(Men Without Chest):從一本高中英語教科書(“綠皮書”)入手,作者先是指出了這樣一種錯誤觀點:“我們似乎想描述某些事物的重要特征,但實際上隻是在說明我們自己的感覺。”然後他以嚴密的駁論手法分析了其本質、危害以及原因,同時將批判對象推廣到以“綠皮書”作者為代表的教育者。最後他指出,“綠皮書”之流所導致的結果是,使人之為人的要素(欲望與理智之間的紐帶)被切除,造就一批“沒有胸膛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章縝密的邏輯分析中穿插了大量的文哲典故和精辟的路式比喻,論證手法嫻熟精妙,令人讚歎連連。

第二章.“道”(the Tao):接著上一章未完成的論述,作者就“綠皮書”之流“將傳統觀念清掃幹淨”的想法進行了追根溯源的討論。他將批判稱為(價值觀的)“創新者”,通過反駁論證否定了創新者企圖從“功利主義”和“基於本能的倫理道德”尋找理論根源的可能性。最後,他借用“道”一詞為絕對的客觀價值正名,以此徹底否定了以尼采為代表的革新論。

“道”這個概念,在第一章中以中國的道家和儒家為背景首次出現,作者認為它是全世界許多理論的共性所在,是關於客觀價值的信念,是通往真理與品格的道路。而在第二章中,路易斯進一步闡釋並捍衛了“道”:它並不是一係列可能的價值體係中的一種,而是所有價值判斷的唯一來源,拒絕它就是拒絕一切價值,想駁倒它而另立新的價值體係的努力是自相矛盾的。除了“道”以外,在前兩章中還反複出現了“價值(觀)”的概念。這不僅與作者在牛津大學的哲學背景有關,同時也體現出了他身為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問題之本質的認識。[5]路易斯曾說過,“教育如果不談及價值觀的話,無論它再有用處,也不過是把人培養成為更聰明的惡棍。”如此看來,作者不單單是借用了價值(觀)來討論教育,也是以教育作為切入點來討論價值(觀)問題的。

第三章.人之廢除(The Abolition of Man):首先路易斯向我們拋出了一個長期存在於西方語境下的問題:人類對自然的征服意味著什麼?他並沒有試圖用一種老生常談的對錯判斷去分析問題,而是設想了從人類誕生之初到世界滅亡之時的漸進過程,討論當它發展到最終階段將會如何。經過層層推進的分析,書中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人類對自然的最終征服將是對人類自身的廢除;屆時,整個人類將受製於某些人類個體,這些個體受製於自己純粹自然的非理性衝動(即自然對人類的征服)。就此,作者不動聲色批判了自然主義的哲學觀。在他的引導下,讀者自然而然地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想要避免那個結局,人類到底應該尊崇什麼?本章的最後討論和對比了科學、技術、宗教和魔法的終極目標,並且呼喚了一種重獲新生的科學:“當它解釋,它不會使被解釋之物消失。當它談及部分,它不會遺忘整體……”此時作者又提醒我們,假如這種科學將“道”貶低為純粹的自然產物,則將抵消之前的一切努力,這就好像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放棄靈魂而獲得權力,最終變成傀儡。這裏,他又一次不露聲色地批判了還原論和科學主義,重新將眾人的目光引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