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小孩注意到一旁的大象群,問父親:“爸,大象那麼有力氣,為什麼它們的腳上隻係著一條小小的鐵鏈,難道它無法掙開那條鐵鏈逃脫嗎?”
父親笑了笑,耐心為孩子解釋:“沒錯,大象是掙不開那條細細的鐵鏈。在大象還小的時候,馴獸師就是用同樣的鐵鏈來係小象,那時候的小象,力氣還不夠大,小象起初也想掙開鐵鏈束縛,可是試過幾次之後,知道自己的力氣不足以掙開鐵鏈,也就放棄了掙脫的念頭,等小象長成大象後,它就甘心受那條鐵鏈的限製,而不再想逃脫了。”
正當父親解說之際,馬戲團裏失火了,大火燒著草料、帳篷等物,燃燒得十分迅速,蔓延到了動物的休息區。
動物們受火勢所逼,十分焦躁不安,而大象更是頻頻跺腳,仍是掙不開腳上的鐵鏈。
炙熱的火勢終於逼近大象,隻見一隻大象已經被大火燒到,它灼痛之下,猛然一抬腳,竟輕易將腳上的鐵鏈掙斷,迅速奔逃至安全的地帶。
其他的大象,有一兩隻見同伴掙斷鐵鏈逃脫,立刻也模仿它的動作,用力掙斷鐵鏈,但其他大象卻不肯去嚐試,隻顧不斷地焦急轉圈跺腳,竟而遭大火席卷,無一幸存。
在大象成長過程中,人類聰明地利用一條鐵鏈限製了它,雖然那樣的鐵鏈根本係不住有力的大象。
一道測試題
◎文/佚名
這個測試不在於你作出怎樣的回答,而在於你是否能用它時時提醒自己。
前不久,美國一家網站,貼出這麼一道測試題。假如你明天就要離開這個世界,請問:1.你打算給你兒子留下一句什麼樣的忠告?2.在最後一天,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麼?3.你想帶一件什麼東西離去?
該網站說,1902年,弗洛伊德為了尋找人們最本質的向往,設計了這道題。今天正好是一百周年,我們受海倫·凱勒慈善基金會的委托,把它重新公布於眾。假若您有興趣對此作出回答,並留下信箱,您將會收到一件意想不到的禮物。
在網上我沒有回答測試題的習慣,也不喜歡讀來自這個虛擬世界的訪客留言,更不需要什麼禮物。然而當我看到海倫·凱勒這個名字時,我還是在這道測試題麵前停了下來。我想也許我的點擊,就是次慈善行為,因為我知道,在互聯網上,有許多網站,你給它一次點擊,廣告商就會多付它一部分錢。
我打開測試題,發現已有14358名訪客來過這兒。為表達對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盲人的敬意,我規規矩矩按要求作了如下回答:
你留給兒子的忠告:做你喜歡做的事。
你最後要做的一件事情:全家所有的人,坐在草地或花園裏邊野餐邊唱歌。
你想帶走的一件東西:沒有。
最後我填上自己的伊妹兒信箱,發了出去。
我的點擊是否可以給海倫·凱勒慈善基金會多帶來一份收入,不得而知。但是,當我回答完這三個問題後,我心裏突然有一種莊嚴的緊迫感。是的,假如我明天就要死了,我現在會怎樣呢?我還會隻顧使用和透支生命,而不知品味和享受生命嗎?我還會認為,一個人的身份和價值,取決於他賺錢多少嗎?我還會對孩子犯的一個小小的錯誤喋喋不休嗎?我還會對是工作還是辭職猶豫不決嗎?
正當我陷入這種沉思時,兒子敲門了。他放學回來了,我迅速起身,幫他打開房門,並摸了一下他的臉蛋,兒子用異樣的眼光看著我,問我怎麼了?我沒有回答,因為當時我的心被那道測試題洗得像雨後的天空一樣潔淨。
前不久,我在整理我的伊妹兒信箱時,發現裏麵有一份賀卡。打開之後,一段彩色的文字出現在屏幕上:親愛的朋友!對這個測試不在於你作出怎樣的回答,而在於你是否能用它時時提醒自己。
人生無乞丐
◎文/佚名
我相信它同時還伴隨著一個沉甸甸的信念——人生無乞丐。
朋友對我講起一件事:
那天正是中午,又下小雨,車廂裏的乘客稀稀落落的。車子停站時,上來了一老一小兩名乘客,從近似的容貌很容易看出,他們兩人是父子,而且都是殘疾人。
中年的男子雙目失明,而那大約八九歲的男孩兒則是一隻眼緊閉著,隻有另一隻眼能微微地睜開些。小男孩兒牽引著父親,一步一步地摸索上了車,徑直走到車廂中央。當車子緩緩前行時,小男孩兒的聲音也隨之響起:“各位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你們好,我叫小明。我現在唱幾首歌給大家聽。”
這時候,音質很一般的電子琴聲響了起來,小男孩兒自彈自唱,孩子的歌聲有天然童音的甜美。唱完了幾首歌曲之後,男孩兒走到車廂頭,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他開始行乞了。他沒有托盤子,也沒有直接把手伸到你前麵,隻是輕輕地走到你身旁,叫一聲叔叔阿姨什麼的,然後默默地站立著。所有人都知道他的意思,但都裝出不明白的樣子,或幹脆把頭轉向另一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