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伊申科來了(2 / 2)

但是,莫伊申科所作雖然不同於傳統的軍事畫,不同於傳統的戲劇性故事場麵,但他的作品中有時也會有故事,同一組畫中的《勝利》就有著一種戲劇化的場麵。畫麵中是兩位蘇軍戰士,其中一位在攻進柏林國會大廈的一瞬間,突然中了敵人的子彈而屈身倒下了,他旁邊的戰友趕忙把他抱住,聆聽著窗外傳來勝利的歡呼聲。這種悲喜交加的戲劇性鏡頭,到了莫伊申科的筆下就沒有被敷衍成一幅如同《攻克柏林》的曆史畫,而是用他出色的藝術技巧,見微知著,小中見大,使形式感超越了主題而成為最令人注目的主體,並使形式給人以最強烈的衝擊。由於這組畫的成功,莫伊申科獲得了“格列柯夫金獎”和“列寧獎金”,也被授予“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

最令人歎服的是莫伊申科對油畫形式感的突破,他創造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油畫的個性化形式。他筆下的油畫或像版畫,或像插圖,用光和用色永遠在發生變化。他完全根據畫麵的需要,率性地處理各種黑白關係和光影效果。他不考慮固有色,不介意光線的入射角,不考慮環境色,隻關心畫麵的藝術效果。他的畫中,黑白關係的轉換非常突兀,有時深色的頭部被襯在明亮的背景中,然而下肢又轉化成了亮白,為的是腳下踏著深黑的土地。有時人物的頭部如同逆光般燦爛,輕薄透明,而下身卻又沉浸在墨黑如黛的陰影之中。為了襯托出黝黑而粗壯的手腳,他可以毫無道理地把手腳周圍的環境畫得雪白。為了畫麵效果的需要,他甚至隨意製造陰影來突出主要人物。他借鑒了版畫黑白轉化的手法,以黑襯白,以白襯黑,陰陽的變化無窮無盡,時而如同被追光打著的舞台演員;時而如同紀念碑般佇立著的群像;時而如同黑白版畫式的簡潔概括;時而甚至如同中國的漢畫石像或水墨畫。他熟練地駕馭著這一套隻有他自己才能掌握的手法,縱橫捭闔,淋漓盡致,盡顯出隻有大師才能有的從容和自如。

莫伊申科的出現對於蘇聯畫壇來說無異於一陣旋風,他根本性地改變了蘇聯傳統的寫實手法,人們驚呼:“原來油畫還可以這樣畫!”他代表著在“十月革命”後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畫家對形式的追求,他們渴求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能有個性的表現。沉重的軍事題材到了莫伊申科的筆下已經變得不那麼沉重了,甚至出現了抒情和憂鬱,莫伊申科還往他的作品裏加進了種種諸如象征、暗示、隱喻的元素,從而使蘇維埃的紅色一統的藝術世界中有了斑斕的個性色彩。

所以,麵對著他的出現,人們高喊的應該是:“莫伊申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