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7章 蒲鬆齡賣湯求教(1 / 1)

清初傑出文學家蒲鬆齡(公元1640—1715年)撰寫的《聊齋誌異》,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這部巨著是如何完成的卻鮮為人知。

有一年盛夏,蒲鬆齡在屋裏寫書,沒寫幾行,就感到很不順手,隻好擱筆,走出門外,活動一下身體,換一下腦子。走出不遠,來到一口山泉旁。泉水清甜、解渴,每到夏天,周圍的農民都喜歡到這裏來乘涼,過路人也愛在此歇歇腳,喝口泉水。蒲鬆齡看到山泉旁坐著一群人,正在乘涼、聊家常,心想:“俗話說,一人肚裏一條計,三人肚裏一本戲。我何不去請教他們呢?”

第二天,他找出幾件舊衣服拿到當鋪去當了,用當錢買回幾鬥綠豆。請人在山泉邊搭起一個小涼棚,在涼棚裏放上一口缸,每天煮幾鍋綠豆湯倒在缸裏涼著,缸邊放著一把瓢。他對乘涼、歇腳的人說:“誰都可以舀一瓢綠豆湯解渴。但是,喝完後要講一個新奇的故事。”

每天都有許多人給他講故事,當時他用腦記下來,回到屋裏整理成一篇篇故事。後來,他把這些故事同其它故事彙編成一本書,取名《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