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為了確保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建立了嚴密的戶籍製度以限製平民百姓的流動。
在明初這種嚴厲的控製政策確實得到了很好的實施,比如,有史料記載,曾有一農戶,因祖母急病外出求醫,走的時候太匆忙,竟然把縣衙開的路引給忘在家裏了,結果被常州呂城巡檢司查獲,準備送法司論罪。這事都驚動了明太祖,最後明太祖法外開恩,這農戶才免於治罪,可見,明初對人口流動的控製是相當嚴密的,平民基本沒有流動的自由,想外出經商或務工都相當的麻煩。
那麼在如此嚴密的戶籍製度控製下,明朝的商貿活動為什麼反而興盛起來了呢?
其實,這主要還要歸功於明初實施的另外一項製度,開中製。
所謂開中製,簡單的,就是商人自費把內地的糧食、布匹,茶、豆、麥等生活物資運到邊防,賣給當地駐軍,然後官府用鹽引補償,運多少物資,給多少鹽引,然後拿這個鹽引到鹽場去領鹽、去銷售,讓商人賺取食鹽的差價。
開中製的由來,則源於大明九邊後勤補給的問題。
明朝洪武時期為了防衛瓦剌和韃靼對中原的襲擾,設立九邊進行防禦,由於九邊距離帝國的統治中心遙遠,後勤補給困難重重,為了減少這種負擔,明太祖與山西商人達成了一個協議,山西商人向大同、居庸關等幾大邊關要塞輸送糧食。
這樣,朝廷減輕了九邊補給的負擔,山西商人則獲得了合法販賣“官鹽”的資格,這就是開中製的由來。
可以,開中製的施行,為明朝的軍事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明太祖朱元璋八次北征,成祖朱棣五次北征,耗費軍糧馬草無數,但是沒有造成漢武帝時期那麼極端的民怨沸騰的局麵,開中的功勞是無與倫比的。
大明朝廷嚐到了開中製的甜頭,於是便慢慢將開中製推廣開來,到了後麵,凡是有駐軍防守的地方,商人都可以運送糧草等物資過去,以換取鹽引。
這樣一來,就給大明商貿活動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因為商人向邊關運送的不一定是糧草等物資,他們獲得食鹽之後,到處販賣的也不光是食鹽。
隨著開中製的推廣,大明商貿活動逐漸繁盛,各地商販也隨之發展壯大,比如最開始得利的晉商,史料就有記載“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下,非數十萬不稱富!”
當然,隨著開中製發展起來的不止有晉商,也就是山西商幫,還有山東商幫、徽州商幫、江右商幫、福建商幫、廣東商幫等等等等。
而作為金陵曾經的帝都和大明水陸轉運中心,發展更是迅猛無匹,大明正德朝的《江寧府誌》記載金陵的商業鋪行就有104種,而且每種行業還不止一戶,其中“糖食鋪戶約有三十餘家”,金陵商貿之繁盛可以想見。
張斌的三哥張三和四哥張軍正是福建商幫中有名的“東盛堂”兩大掌櫃,這東盛堂原本為福寧州黃氏所獨有,主要從事與東瀛的海外貿易,在福建的月港和廣東的澳門都有分號,規模不算,但也不能算大,在福建商幫中隻能屬於敲邊鼓的角色而已。
但是,自從大金所的張成德、鄭之遠等人秘密參股之後,東盛堂的發展可謂一日千裏,到現在,已經成為福建商幫中有數的大商號之一。
張斌已經知道他母親黃家就是做生意的,他三哥和四哥也在跟著做生意,但是,他卻不知道他三哥和四哥具體在做什麼生意,更不知道東盛堂商號的規模已經大到嚇人。
畢竟這時候經商怎麼都是賤業,跟做官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誰沒事到他麵前來顯擺自己生意做的有多大啊,那不是有病嗎!
不過張斌倒不歧視經商,相反,他對經商還十分的重視,因為他知道,要純靠農田稅賦來拯救大明是不現實的,必須開源,也就是增加其他收入來源,而經商,特別是海外貿易,正是開源的重點所在。
這不,他四哥張軍一來,他立馬借口為自己的府邸把關,硬要跟著張軍去找房子。
這種事情,當官的一般都是安排親戚或者親信去做的,一個從五品的員外郎,竟然親自跑去找房子,他這也算是奇葩了。
張斌的四哥張軍應該是五兄弟裏麵長的跟他最像的,同樣英俊瀟灑,同樣文質彬彬,兩人站一起,絕對沒有人懷疑他們是兄弟,不像他大哥和二哥,那兩個肌肉男跟他站一起,簡直就跟老鷹抓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