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張軍的文氣與張斌的文氣還是有區別的,兩人隻要一開口,別人立馬就能看出不同來。
因為張斌的文氣是從四書五經中熏陶出來的,一開口的是文縐縐的官話,可謂出口成章;而張軍的文氣卻是從賬本商契中熏陶出來的,一開口就是爭斤論兩,討價還價,可謂滿嘴銅臭。
張軍因此有點自悲,在他這個五弟麵前甚至都不敢怎麼話,張斌對他這位四哥卻是相當的欣賞,換成後世,這位可是商界精英!
這不,從找房子這件事情上就能看出來,張軍經商經驗之豐富。
如果讓張斌去找房子,那隻能毫無頭緒的滿城亂轉,張軍卻不一樣,他並沒有急著去轉,而是讓手下人先去打聽整個金陵的商業布局,待打聽的差不多之後,他立馬鎖定了內城正陽門外,秦淮河畔這塊繁華之地。
選這塊地方可是有講究的,因為進正陽門不遠就是六部衙門,首先張斌去衙門辦事方便。
另外,他自己進貨也比較方便,因為正陽門左邊的聚寶門和三山門外,莫愁湖畔,正是有名的寧綢出處,而正陽門右邊的朝陽門外,孝陵衛一帶,正是有名的衛絨出處,而寧綢和衛絨正是他要在金陵采購的主要貨物。
大致方位確定以後,張斌便穿著便裝和四哥張軍一起坐著馬車出發了。
一出正陽門,一片繁榮的商業市場便映入眼簾,店鋪櫛比,街巷縱橫,行人車馬,肩摩轂擊,滿目琳琅的大型招牌掛的到處都是,什麼“西北兩口皮貨發客”、“立記川廣雜貨”、“福廣海味發客”、“川廣貴德森字號”等等等等,讓人目不暇接。
張斌著實被眼前的盛況嚇了一跳,這一片繁華景象,哪裏看出一點即將亡國的征召!
他這段時間基本都在熟悉兵部事務,同時派人找尋曹化淳、畢懋康和戚家軍將領的住處,這街他還真沒出來逛過。
不過,這次他也不是來逛街的,而是來看房子的,所以,他雖然被眼前的繁華所震驚,卻沒有時間去考慮金陵此處為何如此繁華的原因。
張軍果然是經驗豐富,他早就找好了賣房的掮客,在正陽門外等著,這一路,隻要趕著馬車跟在掮客後麵慢慢看就行了。
張斌原本還在頭疼,買座多大的房子好呢,如果買了,這一家人住在一起就擠的不行了,如果買大了,又超出了他俸祿能承受的範圍,難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帶來麻煩。
這裏可不是平陽,在平陽他可以當家做主,沒人會懷疑他的錢怎麼來的,在金陵,如果你拿著一個月十幾兩的俸祿突然買棟幾百兩的房子,不被人懷疑才怪。
不過,看了幾家之後,張斌的疑慮就沒有了,因為他四哥張軍早就考慮到了這一點,帶他去選的都是那種成片的多戶住宅。
所謂成片的多戶住宅就是一片連在一起的住宅,內部是相通的,但卻不共用一個門戶,如果單從一個門戶看,並不顯得多大,如果整體看,那就大的嚇人了。
這金陵怎麼會有這種人家呢,建的住宅就好像是專門給張斌定製的一般。
其實,這個跟張斌一點關係都沒有,之所以有這樣的住宅,主要還是因為明初朝廷的禁令,嚴禁平民之廳房超過三間,即使是富戶豪商,雖有房屋數十所,毗鄰鏈接超過數十畝,但每所廳房之數都不敢超過三間。
到了明朝中後期,雖然禁令已經不是很嚴,但民間住房仍然不敢太過逾製,一般大富大貴之家單個門戶最多也就八九間廳房,基本都是建成數戶,在中間暗自連通。
也就是,這並不是專門給張斌定製的,而是因為朝廷禁令而形成的一種建築習俗。
最後,張斌和張軍商量了一下,買了個田字形的豪宅,看上去是四家,其實是一家,占地足有數十畝,四邊都開了門戶,每戶都是三進八九間大房。
這種豪宅如果是在金陵的內城,單獨一個門戶都得五六百兩,根本就不是張斌現在的俸祿可以承擔的,但是,在外城這種住宅卻不是很貴,四戶加起來才八百兩,也就是,單獨一戶才二百兩,加上灰色收入,張斌能買下來倒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