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戰地(1 / 2)

前路被巨石堵塞,何讚一行隻得另行尋道而走。

眾人大難不死,心中暗自感激紀元的救命之恩,一路前行,對紀大棒也多有照顧。

一路繞行,不免又多走了許多彎路,再加上遇襲之後行動更為心。直到第三日中午,這才遠遠的看到於那崇山峻嶺之中,築有一道關隘,便聽向導介紹,此關名叫鎮南關,屬於蜀國的領土;在其前方一裏處還有一座關隘,名叫鎖龍關,那便是咱們宇唐的國土。

宇唐的國土就在前方,眾人抖擻精神趕到關前,向蜀國的關守出示通關文件,正欲前行之即,卻聽得身後傳來一聲長嘯,遠遠便見一人自斜刺裏一條險道直奔關前而來。

有那眼尖之人,看清來者相貌,頓時驚呼:“紀大軍師!”

紀大軍師,紀元?此人居然還活著!

眾人頓時騷動起來,獨孤重當先領路,便有數十名將官遠遠向後方迎去。

來者正是紀元,他在不遠處的一處山坳早已等候多時。見眾人趕到關前,這才趕來彙合,其間自然免不了客套吵嚷。

當問及如何脫險,他隻被多蠻人暗中偷襲,山頂巨石滾落,他慌不擇路跳下懸崖,卻被一棵大樹所阻,待得脫險之時,才現山路被巨石阻塞,於是繼續前行,早早來到關外等候。

紀元無恙而歸,不但獨孤重幾人喜出望外,一眾將官也紛紛擁近表示感謝。紀大棒喜形於色,悄然放下心中那一絲擔憂。一時歡聲震,在蜀國關守連番催促下,眾人這才穿關而過,一路來到了鎖龍關。

鎮南關前行裏許,遠遠便見得另有一處巍峨的險關。城高二十丈,均由巨大的青岩砌就,兩側與懸崖相連,正是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

牆頭滾石檑木無數,正中兩扇巨大城門,高三丈闊五丈。正牆上一麵巨大的石匾,筆走龍蛇刻著二個大字,紀元正好認識,正是“鎖龍”二字。

何讚提前遣人入關通報,守城將士仍然細細盤問了一番,這才放眾人進入關內。

關上早就備下接應的良駒,眾人稍事歇息,與接應的將領起前日遇伏之事,當到巨石從而降,紀元僥幸逃生,眾人直聽得心驚肉跳。

“在座的將軍都是我宇唐的中流砥柱,僥之幸,被紀大軍師識破了多蠻人的陰謀!”接應的將官姓左,單名一個登字。一副膀大腰圓的粗豪模樣,一雙眼睛卻極其靈動,顯然也是一個心思靈巧之人。

左登一挑大拇指:“還未正式參戰,紀大軍師便已立下一個大的功勞,老左我衷心的佩服!”

何讚接口道:“此番到得營中,在下一定上稟大元帥,紀大軍師大功一件決計逃不掉!”

左登遣人先去大雲報信,隨後便一騎當先,領著眾人快馬馳向大雲前線。

一日後,一行人已正式踏上前線的戰地。左登極為健談,一路走一路就著地形向眾人介紹大雲前線的概況。

臨行前,眾將領已經就大雲前線的地圖反複推演了數番。所謂紙上覺來終覺淺,此番腳踏大雲前線的實地,再將四下的地形與記憶中的地形符號互相印證,腦海中的地圖便越的明晰。

左登一揮右臂指向東南,“我等一路行來,自西北向東南方向,大雲山脈的地勢逐漸趨緩。而地勢最為平緩的一段,就正是我大雲前線,乃入寇上穀郡的必經之地。戰線全長一千三百餘裏,刨卻各處無需駐守的險與斷路,實際的交戰區總長三百裏左右。這三百裏戰線易守難攻,實為上穀郡以西最大的屏障,稍有差池,後果不敢設想!”

“在這三百裏交戰區中,我方占據一江三關九穀這然險地。所謂一江,乃我上穀境內的一條大江,名叫烏藤江,江寬十裏,經戰線的最南側流入西陵郡。江水澎湃,落差極大,在數道斷崖處更是形成百餘丈高的瀑布,敵方根本無法逆流而上,乃最安全的一道險。盡管如此,楊鎮大機仍舊派駐五十萬人馬駐守此江。江中暗樁密布,兩峽巨石層疊,乃我軍糧草補給的主要通道。”

“烏藤江以北,每隔三百裏,便有一處險關,乃進出大雲山脈的必經之路。任意一道險關有失,敵人將長驅直入上穀郡之境,大雲前線都將宣告失守。到時候,敵人北可進犯鷹棲,東可逼近上穀、南可入寇南海。據大雲險關而守,再自我方身後回環包抄另外兩處關隘,根本不用進攻,隻需掐斷我軍糧草補給,後果不堪設想!”

這種境地,唯有一個難聽的比喻,左登沒有明,眾人卻可以自行聯想——甕中捉鱉!將大雲前線兩端的出入口一掐,恐怕參戰的宇唐將士隻有全軍覆沒一個結果。眾人心中震懾,於是,再無人敢喧嘩者,專心聽左登講解,將前線的形勢一一牢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