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話(1 / 2)

李顯對於玉公子此人也是早有耳聞,眾人都傳玉公子多才多藝,身家豪富且樣貌俊美,今日一見卻不想竟是如此年輕,比昭兒還要小幾歲,到不免心中驚訝。又見她在自己麵前應對自如,不失禮儀,就對她又看重幾分。

李顯順手拿起書案上的《資治通鑒》,此書還是李昭在月前送來,自己因為政務繁忙,一直沒有翻閱,隻是前幾日聽到皇後無意間提起,說此書寫的都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策,書中見解極為精辟,可作為帝王教材,此書作者必是鴻學大儒。說完她還歎息,南國民間竟然有如此大賢之才竟不得見,實為可惜。

李顯示了解皇後此人的,出身於大儒之家,具有文人的清高,從來不輕易讚賞一個人,如今卻這般看重此書,必是好的。

於是李顯花費一天時間翻閱了《資治通鑒》,越看越是心驚。書中所寫的幾位明君都具有經天緯地之才,開創出新的社稷國家,自己在位三十年,與他們一比簡直是庸庸碌碌,沒有作為。

其實這真的是李顯想太多,書中所記的幾位明君在中國曆史上都是帝王中的佼佼者,排在後麵多的是昏庸無道的昏君,李顯作為皇帝雖然沒有驚人的才幹,但也不是昏君,在位三十年一直把南國治理的井井有條,不然南國周邊強國環視,早就被滅國了。

李顯看完全書後,便傳召李昭,父子兩在禦書房靜談兩個時辰後,李顯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改變了南國的曆史走向,開創了南國曆史的新篇章,是李顯在位三十年來做的最正確的決定,當然現在他自己並沒意識到。

李顯不開口發話,禦書房顯得一片寂靜。李昭在一邊喝茶,玉玲卻端坐不動。

李顯放下手中的書,道:“此書乃先生所編撰嗎?”

玉玲抬頭,“回皇上,此書是太子殿下與草民一起編撰。”此時否認已是無用,若否認此書不是自己所編撰,皇上必會追問《資治通鑒》的作者是誰,這樣倒是更加麻煩,現在最好的辦法是把自己與太子綁在一起,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先生大才實為朕平生所見之第一人,先生為昭兒所出計策,利國利民,南國有先生一人勝過朝堂百官,是南國百姓之福啊。”

“皇上謬讚,草民愧不敢當。”

李顯的感歎使玉玲汗顏,不說自己來自於幾千年後,接受的是現代科技教育,擁有這樣的作弊器,古人如何能比。

“先生之才能應造福於天下百姓,朕下詔授先生太傅之職,輔佐太子李昭,先生可答應?”

就是被晴天霹靂劈到都沒有像現在這樣使玉玲震驚的,“太傅”那不是三公之首,一品大員嗎。

但是現在可容不得玉玲多加考慮,隻能答應不得推卻,要是推辭,就是不給皇上麵子,不給皇上麵子就是自找死路。

玉玲連忙再起身上前跪下,叩首:“草民答應,謝皇上恩典。”

“起來吧,”李顯見玉玲答應,臉色和緩幾分。

“謝皇上。”玉玲起身回原位坐下。

昨日李顯可是向昭兒打聽玉公子,知道他年紀雖輕,卻才華橫溢,雖從商卻不慕功名利祿,也沒有文人的清高孤傲,倒像隱士重尚自由隨性,性子溫和,這種人一輩子向往的是雲遊在山水間,是不願出仕為官的。

但是放走此人是國家百姓的損失,也是當政者的損失,為了在自己逝去前給李昭打下堅實是當政基礎,必須把玉公子綁在昭兒身邊,封他為太傅又如何,誰敢反對。

玉玲坐下後,越想越後悔,當了太傅就意味著每日寅時起床上朝,每天要皮笑肉不笑的應付居心叵測的朝廷官員,挖空心思的對付他們的明招暗招,自己的頭發都要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