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94湖南省優秀理論文章集》代序(1 / 3)

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全黨、全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最可珍貴的精神財富。用這一理論武裝全黨既是一項長遠的戰略目標,又是十分緊迫的現實任務;既需要各級黨委的高度重視,又期待廣大理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一)

落實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當前仍然要解決好認識問題。

黨的十四大發出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偉大號召以來,雖然學習的熱潮不時興起,這個理論也已經和正在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所理解、所接受。但實事求是地看,迄今為止,這個理論在很大程度上還主要是作為一麵旗幟或者一個口號發揮作用,我們的一些黨員、幹部、群眾並沒有真正都用這個理論武裝起來,這個理論還沒有成為我們民族的精神支柱,還沒有變成或者說還沒有充分顯示其“巨大的物質力量”。特別是一些從事實際工作的部門和同誌,“以幹代學”現象嚴重,有的甚至把“草鞋沒樣,邊打邊象”作為自己實踐的“指導思想”。這種估計也許有失偏頗,但卻是現實的。

造成這種現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一個時期我們“一手軟一手硬”對思想政治教育特別是對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作用曾經有所忽視,以致在理論問題上發生了多種扭曲,出現了“理論無理”、“理論無用”的社會輿論誤導,這種誤導已經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正在影響我們這一代乃至下一代。前些年社會上出現過的“信仰危機”和“理論貧乏”以及“見物不見人”等一類現象,就是這種誤導的折射。當然,這個問題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信仰信念也許還是一個雖有聯係但又不盡相同的理論問題,主要是針對現實而來的。沿著這樣的思維展開,有人還錯誤地認為現在似乎是一個“傳統理論過時了”,“新的理論沒有產生”的“無理論可言”的講究實惠和實用的時代。

也許是這種潛在的輿論誤導的作用,也許是人們暫時還不理解甚至產生某種誤解的緣故,因此,當我們黨提出要用鄧小平的理論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用以武裝全黨思想的時候,有的思想準備不足,感到突然;有的接受不了,不以為然;有的還認為如今還沒有形成可以獨樹一幟的理論。於是,當我們黨要求學習體現這一理論的基本教材《鄧小平文選》時,有的轉不過彎,跟不上趟,心態浮躁;有的覺得《鄧小平文選》雖然是向全黨全國各族人們慎重作出的“政治交代”和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曆史性囑托”,但隻是一些“論語”式的感性和感覺的表述,不係統、不完整,不像《毛澤東選集》那樣,既有世界觀方法論的哲學建構,有熔思辯性和操作性於一爐的革命篇章。一時間,“認識上不來”,“感情上不來”,“熱情上不來”。這些“上不來”是當前之真正的隱憂,如果不徹底克服,落實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的戰略任務是無法完成的。這個戰略任務完不成,我們要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持下去,就可能成為空話。

正因為這樣,當前我們麵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正確認識這個理論與馬列主義特別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發展關係。

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偉大時代造就了鄧小平這位偉大人物,產生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偉大理論。這個理論博大精深,論證有力,通俗易懂,極具實踐性。是黨的三代領導集體的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主要內容主要體現在《鄧小平文選》之中,歸納起來大體是“153920”:一條主線即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五個重點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髓、如何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主題、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兩手抓”的基本方針和愛國主義精神。三大部分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九個方麵即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領導依靠力量和“一國兩製”的創造性構想等主要內容。二十個新觀點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關於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等。這個理論與毛澤東思想的關係是繼承發展的關係,其本身具有很強的原則性、完整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關於繼承問題,先要弄清楚三個概念:即什麼是毛澤東思想?什麼是毛澤東晚年錯誤?什麼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依據《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毛澤東思想包括三個方麵:一是馬列主義的運用和發展,二是正確經驗的結晶;三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鄧小平的理論與毛澤東思想隻能是繼承與發展關係,不存在修正、否定的問題。

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的理論,繼承和發展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這兩個理論都是共產黨集體領導的結晶,其理論主體的繼承性由於三代領導集體成員的交叉關係也就是必然的;

第二,這兩個理論的大致思路是一致的,都是把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因而具有理論思路連續性的一致性;

第三,這兩個理論的品格是一致的,都強調走有中國特色的自己的路,並要在實踐中發展豐富馬列主義,這是一種有一致性的理論特色的繼承性;

第四,這兩個理論的內容是一脈相承的,不同的隻是鄧小平的理論對於毛澤東思想來說有所創新,這是一種理論發展的繼承性。

光繼承不發展是不可能有一種新的理論產生的。在發展問題上也大致可以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第一,鄧小平的理論實現了以政治革命為中心建構理論體係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建構理論體係的飛躍;

第二,鄧小平的理論把關於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一係列不完整的或者說沒有堅持下去的思想認識加以係統化、理論化,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題;

第三,鄧小平的理論實現了由計劃經濟理論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轉變,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史上一個大發展和大飛躍;

第四,鄧小平的理論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社會主義概念和觀念,使之對社會主義理論有了新的認識和概括。

在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過程中,鄧小平同誌實現了“三個超越”。一是在人格上超越了“自我”,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不當黨的主席,不出任國家元首,從黨、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正確評價和維護了毛澤東同誌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二是在認識上堅持實事求是,開展真理標準討論,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超越了毛澤東同誌的晚年,實現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三是在理論上超越了傳統社會主義理論創立了有新內容新含義和新表述的既有中國特色又有普遍意義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個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同誌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創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經曆了七十、八十、九十年代。這三個年代對於世界來說其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作為我們國家來說,其核心是“經濟建設”。鄧小平的理論就是在這樣的年代逐步形成的。形成過程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在撥亂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開始產生,形成主題;在全麵改革中逐步展開,形成框架;以南巡談話為標誌走向成熟,形成體係。在這裏還應指出在1975年以前可以算是醞釀階段,這個階段前後,曾有過新思路的預演,有過“批鄧反右”和“兩個凡是”兩次陣痛;有過“農村包產到戶”、“試辦經濟特區”兩個開拓性的創舉。因此鄧小平同誌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新事業中的“總設計師”的曆史地位和作用,都是必須予以確認、肯定和維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