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落實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的戰略任務,要通過學習和研究來完成。在實踐中學習,邊學習邊實踐,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加深理解,增強感情,煥發熱情,並用理性思維把握用理性思維形成的理論。
自覺。對於學習特別是對於這樣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學習,要強調自願,提倡自覺這是對的,但這種自覺自願的前提必須是學,以學為前提。自覺自願以自學為主,絕不等於不學。現在有的學習在自覺自願的幌子下,很多就自流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要的強製或者說約束和灌輸還是需要的。
全麵。現在的學習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借口“少而精,要管用”,在學習的內容上存在著抓住一點不及其餘,學了一點以偏概全的情況。對於鄧小平的理論的學習也要全麵的學,全麵的理解,絕不能簡單地選學幾篇,片麵的學習和理解比不學更具有危害性,不全麵學習對其理論的係統性完整性就無法理解無法掌握,也就無法認識其理論的偉大。
實際。鄧小平的理論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時代特征,因此,一定要聯係這些年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實際,聯係這些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16年來的實際,深刻領會偉大時代和偉大實踐產生偉大理論的必然性,以及偉大理論偉大實踐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深刻認識偉大理論的實踐性品格。
實在。在學習效果的檢驗上要特別注意實在,不要把要求提的太多太高,如學習鄧小平關於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論述和思想,就一定要麵對市場經濟的現實,提出現實的可以接受和可以做到的要求。要看到,如今的價值體係的構成應包括市場經濟價值觀,社會生活現實價值觀,社會理想價值觀等幾個層次,對不同層次價值觀的要求要有不同,如社會生活現實價值觀,就應包括:既承認和保護個人的利益,又要把個人、集體、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既要自主自力自強,又要把責權利結合起來;既要講究效益時效,又不能導致急功近利實用主義;既要增強物的概念,又不能忽視精神文明價值;既要增強競爭觀念,又要提倡和諧友愛;既要增強效率,又不能否定社會公平;既要增強行為目的意識,又要講究手段的合理等等。
理想是人的最高本質,是靈魂,隻有通過理性思維,才能探索出客觀世界的本質。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是經過我們所說的理性思維不斷創新逐步形成的。用理性思維形成的思想必須用理性思維才能真正把握。
原則性。關於這一點,主要是要看到鄧小平的理論的理論源頭和基礎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即大的原則沒有離開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比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的精髓,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初級階段論”、“第一生產力論”、“一國兩製”等等都是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在實踐中提出來的。以“初級階段論”為例。1850年,馬克思在總結1848年至1850年法國革命經驗時,曾提出“過渡階段”的無產階級的階級專政的任務是要消滅四個“一切”,即消滅一切舊的階級差別、舊的生產關係、舊的社會關係和舊的傳統觀念。1875年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論述了共產主義社會發展的“兩個階段”,提出了“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的概念。1917年8、9月,列寧在《國家與革命》中分析了“表現共產主義在經濟上成熟程度的兩個階段”,提出了“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概念,並說“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在科學上的差別是明顯的。”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把第一階段稱為社會主義社會,把高級階段稱為共產主義社會。以後,列寧還提出過“發達社會主義”、“完全社會主義”等概念。毛澤東曾說過,“隻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社會主義”。全國解放後,又提出“過渡時期”,“半社會主義”、“全社會主義”等,指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我估計要花一百多年時間”。可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社會發展的認識曆來是分階段的。鄧小平同誌的“初級階段論”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
完整性。衡量一個理論是否完整是否係統,主要是看這個理論是否解決了這個時代和社會前進中提出的現實問題並能指導這個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解決了或基本解決了並具有指導性,即可認為是完整的係統的。用這樣的觀點來看待鄧小平的理論應該說是比較好的解決了社會前進中提出的一些重大問題,特別是第一次比較係統地初步回答和解決了並繼續指導著在一個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認識和建設社會主義問題,這些問題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國際國內等諸方麵。在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形成了“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改革是解放發展生產力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兩手抓的治國方略”,以及“冷靜觀察世界局勢”等等一係列的理論觀點。對於理論的係統、完整或者說體係問題的認識,我們一定要從理論的基本框架、理論的基本觀點以及理論的基本實踐上去進行理論思維,而對於鄧小平的理論則一定要麵對現實,抓住如何認識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個主題。
預見性。凡是稱得上理論或者說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得到檢驗是正確的理論,都不是被動的,總是具有一定的原則性,能夠對實踐起一定的指導作用。鄧小平的理論,可以說,既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又在實踐中得到檢驗是正確的,並且還能指導實踐。對香港問題的認識和處理就足以說明鄧小平的理論具有強烈的原則性、靈活性和預見性,就足以證實鄧小平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的。從開始中英談判,小平同誌就預見到在中國人、外國人中可能有動亂因素。早在1984年鄧小平就提出了不能搞亂香港的五點嚴正要求:一是過渡時不能自搞一個班子,強迫我們接受;二是不能把土地賣完錢花光,又不用在基本建設上;三是不能大量增加工薪人員的工資,討好他們,增加未來政府的負擔;四是英方不能帶頭轉走資金;五是不能增發港幣減少儲備。今天,在香港問題上出現的麻煩,都沒有超出這些預見的範圍。另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的論斷,也是立足現實,具有馬克思主義的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