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香迷人——《前言後語》跋(2 / 2)

序跋這種書評性質的隨筆,要使內行不覺淺,外行不覺深已屬不易,要達到“深遠如哲學之天地,高華如藝術之境界”更是難為。因此,即便是親朋同誌交托的“奉命文學”,也應該穿越雲遮霧障道出書的真正價值;即便是新鮮甚至陌生的領域,也應該有話可說,給人以新的知識和啟迪。我是無論如何也達不到如此境界的,隻是將其視為努力的目標。在我代序的篇目裏,有自己比較熟悉的哲學、曆史、文化、新聞等門類,也有接觸不多的法律、藝術等著作,僅在文學這一領地,就幾乎涉及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幾種基本體裁和樣式。凡親曆親為的大多寫來比較順手,而知之不多的,雖然敷衍成篇,卻總感到有點勉為其難。此時此刻,則往往先由著作者寫好初稿,將其書的主旨言明,然後再順其思路增刪潤色,把自己要說的話加進去。如此這些,說明識見和淵博在書評者的智能結構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層位。

由於“實踐”的機會頗多,還悟出一層心得。書有大小,序無短長。長篇大論隻要適當,增加了書的厚度。短而輕靈,巧妙地抽出了書的關鍵詞,也給讀者以醒豁之快。《前言後語》有的序跋洋洋千萬言,有的則隻有短短幾百字,然而這都因筆者學識短淺,隻能如此而矣。所以作序與寫書同理,再長的書和序都隻能把精華和光澤集於一點。精則有魂,有魂則靈;真則有情,有情則存。

(三)

評書必先讀書。往往掩卷之時,我總是默默地湧動一種感激:那些好書和難忘的書緣,讓我度過了許多快樂和充實的時段。

在這個多媒體發展迅猛異常的視聽時代,廣播電視、電子讀物、信息高速公路等電子傳媒憑借高科技賦予的魅力,傾倒著更多年輕的受眾。一方麵,我誠心實意為曆史和科學的巨大進步而欣悅,它們是如此強有力地覆蓋著我們今天的生活;一方麵,我的私心裏,依然為“書籍”這人類最古老的載體所迷醉,它是有生命有靈性的知識與情感的結晶,凝聚了人類最係統、最全麵、最完整的思想文化。我還堅信:閱讀,尤其是讀書的魅力,絕不會因為電子媒介的迅速與便捷產生的誘惑和振蕩而失真,而很可能更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風韻長存。

讀書的最大樂趣在於岑寂中自由地思考,心騖古今,意縱廣宇。每讀一本好書,都給你的心田灑下一些晶瑩亮麗的東西,讓你自覺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更堅強、更開闊、更通達、更正直的體驗。而一本本讀過的、序過的、評過的書排列起來,便仿佛一次哲學的漫步、思想的長旅、人生的曆程。我的這本集子便基於這樣的想法,按時間順序排列目錄次第。這樣的好處就是於人於己,都能夠比較清晰的尋察思想和探索的軌跡。盡管更容易“露”出早先文字上、認識上的粗疏和缺陷,但它能夠展現真話和真實的本來麵目,惟其真,也才敢於示人。

世紀末呈現出千頭萬緒的紛繁,文化界熱心的話題是:跨世紀的人應該讀怎樣的書,不少學者還各自列出了長長的書單,我讚成這種關於知識的交流和交鋒,但我更憂心的是在市場經濟浪潮衝擊下,文化的荒蕪、精神的潰瘍,新一代同書越來越厚的隔膜和越來越遠的距離。令人慶幸的是,浪穀之後又有了波峰,一度難以領略的書店熙熙、書聲琅琅的鏡頭,漸漸在我們的眼簾重現。這是世紀之光,這是希望之光。

我已跨越“天命”,行將“花甲”。盡管如今這年歲並不算老,但自然法則是無法抗拒的。身體的老態與思維的鈍化,迫使我再也無法像青春年少時那樣“心想事成”了,讀書眼花繚亂,寫書腰酸背疼,智慧和勇氣將有很大一部分要消磨在這“衰老”上。即便如此,我還是立意永作書的摯友。不論是暑熱逼人,還是雪打寒窗,在屬於個人的時間與空間裏,我最大的樂趣依然是愛書、藏書、讀書、評書、編書、寫書……

書是人生,書是力量,書是未來。

書香迷人。

1995年仲秋於長沙蓉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