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香迷人——《前言後語》跋(1 / 2)

(一)

書是階梯,書是寶庫,書是海洋。

涉獵它,翻閱它,咀嚼它,人生的一切,便於瞬間湧現在腦際,湧流在心田。

從八十年代初那春光勃發、漫江碧透的季節,到九十年代中這政通人和、萬山紅遍的日子,時間的蒙太奇裏流散著多少不同尋常的畫麵:崗位的變遷、親朋的來去、認識的超越、情感的起伏……。時光終難倒轉,往事並非如煙。然而,能夠更真切、準確、長久記錄彼時彼地情景、況味與心境的,依然是那白紙黑字、墨香醉人的書籍。

緣於工作的職責和個人的愛好,我始終與書保持著密切的關係。數十年來,買的、贈的、借的,難計其數,把一間簡陋的“寒舍齋”擠塞得密密麻麻,以致放不下一張並不太大的書桌。其中,與自己有直接間接關聯的,不在少數。隻論近十數年間,經我過手過目的,也不下數百種。這每一冊書,都留下一段難忘的故事、一份未了的情緣、一層思想的積澱。

當同窗同事、同鄉同輩、相知相識或者暫不熟悉的書友,捧著他們散發油墨清香的書樣,相約前來提出作序寫跋的雅命,我會感到由衷地愉悅。有時雖覺不妥,但又盛情難卻,因而隻要時間允許,總是欣然應命。因為通過這種特殊的接觸,使我得以瞥見全省精神產品生產領地一方迷人的風景,得以結識許多有見地有追求的著作者,並引為自己精神上的朋友。特別是能有幸先睹一些精品力作,往往情不自禁為其睿智、文采、熱情、勇氣、毅力所牽引。高談妙論,筆走龍蛇,天機雲錦,使我不忍釋卷,回味無窮。於是,我把那些陶醉之意,聯想之思,感歎之辭記錄下來,以後便成了前言或後語、代序或代跋,有的則成了書評。

在讀書、編書、評書的“臨池羨魚”之餘,免不了作“退而結網”的嚐試,學著寫書。二十年間的工餘學餘,我把所思所感整理歸納,提煉升華,一個字一個字堆積出百五十萬字的作品,結集出版了八部專著。敝帚自珍,每部新著麵世,我都要在書前書後,記下筆耕的艱辛和歡樂,寫出思考的收獲與追求。於是,又有了一些自序和自跋。

近來翻檢藏書,發現這些寫在書前書後的序跋竟有好幾十篇,這些文字既與原書密切相關,獨立來看也還算得上是一篇篇有頭有尾的較為完整的文章。耐不住友人善意的慫恿,將這些序稱為前言,跋作為後語,略加選擇梳理後,編成了現在這本名為《前言後語》的集子。

(二)

序是一種古老的文體,敘述一書或一文的由來、體例和大意。上古時,序往往靠後,《莊子》的末篇“天下”就是序,《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敘傳》、《文心雕龍·序誌》都列在所屬書籍的最後,這種慣例到中古方才政變,梁昭明太子的《文選序》是第一篇放在書前的序言。此一變,又有了“跋”或稱題跋,給著作者於書末以補充交代的天地。序也叫前言,就是寫在書前麵的話;跋也稱後記,就是記在書後的書中未盡之意。

一部新書麵世前,著作者本人或約請熟悉此書此人的師友,寫下一兩篇“前言後語”,借以釋說成書的背景、要旨、過程與期待,索來龍去脈,作提要鉤懸,引領讀者沿著其預設的思路深入其中,可以說這是一座必要的橋梁。缺少這道手續,會給人長驅直入未設蕭牆之庭院的感覺,顯得茫然、唐突且缺乏縱深感。

古今中外的著作大家,都十分看重這道必要的手續或者說包裝,讓書籍在這一環節上顯示出畫龍點睛的獨特韻致。有的一書一序一跋,有的一書幾序幾跋,有的甚至每再版一次都不厭其煩寫上幾句並非多餘的“前言後語”。序跋的精到與深刻更留下不少佳話,有的書本身可能已被人遺忘,但其序跋反倒成了傳之久遠的精品名篇。

我非專家,但凡作序即對書作出評判也有幾條自擬的“框框”。首先,注重整體的把握,衡量它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分析它與時代風氣和人民需求之間的聯係。其次,考察它獨有的學術價值,這種獨特和創新的成分越大,評價就應該越高。然後,注意它的結構和表現形式,橫空出世的精思妙想,如果忽略了表達方式,很可能事倍功半。評判一書的優劣高下,要信守不吹捧,不溢美的準則,盡可能恰如其分,對其不足之處亦應挑明指出。這種“框框”並不一定科學,但明確了一定之規,也便於掌握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