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象是地球上北極地區的特有動物,分布在以北冰洋為中心,也包括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最北部一帶海域。因此,有人親切地稱它為“土著”居民。
海象別名海馬,是海洋中除了鯨類以外最大的哺乳動物。頭部扁平,嘴巴短而闊,鼻子粗大,上犬齒形成長達40厘米~90厘米的獠牙,雄雌皆很大,每隻4公斤以上。在挖掘食物、攀登岩石或攻擊敵人時,這一對獠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雄海象體長可達5米,重4噸。海象的後肢能向前屈,貼在腹下,能使它在陸地上靈活向前移動。海象也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每群可從幾十隻、數百隻到成千上萬隻。一到炎熱的夏季,它們便成群結隊遊到大陸和島嶼的岸邊,或幹脆爬到大塊冰山上曬太陽。海象以小型魚類和魷魚為食,在陸地上不吃任何食物,每天體重下降8公斤。
海象科隻含海象1種,生活在北極海。海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一對巨大的長牙,雄雌皆很大,這是它和其他鰭腳類動物不同的地方,這對長牙其實是自上顎長出的犬齒,如象牙般,一生都長得不停。如挖掘食物、攀登豈石或攻擊敵人時,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或武器。海象的前腳很長,約占體長的四分之一,後腳可向前折曲,故以在陸地上行走。耳朵隻是稍厚的皮膚,沒有軟骨支撐(與海豹相似)。碩大的身體(僅次於象鼻海豹),一天到晚在冰上或海岸上睡懶覺,看來似乎很笨重,但在水中卻很能敏捷地活動。其分娩是在海中進行的。人類為了取用它們的長牙、油脂及肉,在大量捕殺下,現存數量已經非常少了。
海象是一種珍稀動物,也是一種經濟海獸。由於多個國家的競相獵捕,海象的數量正從兩三世紀前的數百萬頭銳減至今天的大約7萬頭以下。海象與陸地上的象在外貌上有點相似之處。海象的軀體巨大而形狀醜陋,皮膚粗糙而多皺紋,眼睛細眯,犬齒突出口外。海象是遊泳健將,在水中的表現比陸地上靈敏得多。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海象還可以變換體色。因為,海象有強烈的群居習性,如有同類受傷,它們必定要前去幫助,決不會因自身安全而離棄不顧,這使得人類易於捕獲;在1972年製定的國際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條例已經把海象列為保護對象,禁止任意捕殺。
在眾多的海洋動物中,海象是最出色的潛水能手。海象一般能在水中潛遊20分鍾,潛水深度達500米,個別的海象,可潛入創紀錄的1500米的深水層,大大超過了一般軍用潛艇,後者至多可下潛300米。海象在潛入海底後,可在水下滯留2小時,一旦需要新鮮空氣,隻需3分鍾就能浮出水麵,而且無需減壓過程。
海象之所以具有如此驚人的潛水本領,主要得益於它體內極為豐富的血液。一頭體重2-4噸的海象,血液占整個體重的20%。而人類的血液,僅占體重的7%,比海象少了近2/3.由於海象體內血液多,含氧量也多,在海洋中下潛的深度大、時間長也就不足為奇了。
海象習慣生活於海洋中的深水領域,陽光無法射到這裏。像蝙蝠和海豚那樣,海象並不具有特異的視覺功能,它是靠聲音定位進行捕食。海象喜群居,性情懶惰,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據記載,海象壽命為45年)大部分用在睡懶覺上,因此常常可看到成百上千頭海象悠然自得地在冰上或海岸酣睡。長期生存鬥爭的經驗,使海象時時刻刻也不放鬆警惕。這時,便有一名海象擔任起警衛員的工作。一旦發現敵情,警衛員便會大聲喚醒沉睡的夥伴;或用長長的牙撞醒身邊的同胞,並依次傳遞下去。有時為了防禦更加周到細致,它們還會在水中暗裏安排了第二個警衛員。
海象形似笨重,但卻十分靈巧。當它潛入海底覓食時,巨大的牙被運用得得心應手,不斷地翻掘泥沙,同時,敏感的嘴唇和觸須也隨之探測、辨別,碰到食物,便用齒將其喜食的烏蛤、油螺等的殼咬破,然後將其肉體吃掉。
北方海象主要生活在美國西部海岸。它時而出現於大陸沿岸,時而又出現在夏威夷群島。原來,它們在作往返漫遊,其漫遊的行程因雌雄而不同:雄海象漫遊約2.1萬千米,雌海象漫遊約1.9萬千米。南方海象群的漫遊路線是往返於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
海象雖為龐然大物,但它對北極鯨和北極熊卻望而生畏。北極熊可用力大無窮的熊掌將其腦殼擊碎,然後美美吃上一頓。當海象在水中遇到虎鯨時,雙方便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激戰,這時海象便采取集體防禦的策略,奮起進行自衛。道高一隻,魔高一丈,狡猾的虎鯨則采取分而殲之的方針。
在高緯度海洋裏,除了大鯨之外,海象可謂是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有人稱它是北半球的“土著”居民。十九世紀,由於對海象肆意捕殺,使它遭滅頂之災,動物學界還曾經鄭重地宣布:海象在地球上已絕跡了。也許由於逃過大捕殺劫難的幸存者,具有五年翻一翻的繁殖力,近百年來海象又昌盛起來。如離舊金山100千米的海麵有個僅3平方千米的小島上,就生活著13萬隻的海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