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從哪一年起,年度小說及各類文體的精選,在坊間開始流行,並且越來越多,這些選本往往署上編者的名字,既代表一種權威,又體現一種責任它們和各種排行榜及評獎一起,成為檢閱一個年度文學創作實績的途徑。在長篇小說獨占文學圖書市場風光的時候,實力派作家的中短篇小說以“年度選”的名義集體亮相,受到讀者青睞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優秀的中短篇小說,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當下小說創作的風向,體現著作家在藝術探索上達到的高度,具有很鐸的專業“看點”。
2005年,我因受《小說選刊》雜誌委托作“容刊評點”的專欄寫作,閱讀短篇小說作品相對較多。這種閱讀多半是在瀏覽中搜索自認為有話可說的作品,特別是從某幾篇小說中找到可以集中討論一個哪怕很小的問題,也有一種“發現”的興奮。它們不一定都是“年度最佳小說”,但畢競在某些方麵給了我閱讀的滿足:這種閱讀帶給我的直接感受是,不管人們如何說文學的風涼話,我都堅持認為,小說家仍然是當代社會裏最聰明的人群之一,而且他們熱愛生活,關心現實,體味心靈,充滿激情。做一個小說家是幸福的,他們既可以在宏大敘事中探討重大的、致命的問題,也可以讓自己的文筆輕靈躍動,成為心炅之窗的一抹掠影。人間的悲歡離合,世上的起落沉浮,心靈的旃秘湧動,都可以在他們的筆下變得生動起來,而且在小說裏,這些“不分輕重”的內容具有同等的分量。阿Q的“殺頭”自然是一種沉重的悲哀,閏土的一聲“老爺”又何嚐不讓人產生靈魂的陳憂呢?選在這裏的有30篇小說,它們各有看點,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它們都是小說家的精心之作。年輕、活躍及成名作家的作品占據選本的絕大多數,也是年度小說創作實績的一種體現。
小說不死。優秀的小說總是給人以心靈的慰藉,它流傳開來給人以分享的快樂,它在不驚人處為人欣賞,又給我們以獨享的欣懋。
讓我們在閱讀中等待下一個收獲的季節吧。
閻晶明
2005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