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二章 文房四寶的宿命(3 / 3)

歙硯的雕刻技藝也是一流的。徽州人做事的精細程度曆來為其他地方人歎為觀止,由於徽州“三雕”的基礎,歙硯雕刻的風格渾厚樸實,圖案均勻飽滿,刀法剛健。這也是徽州版畫的風格。當一個硯雕高手端坐在那兒時,他往往先屏息凝氣,在部局上力求掩疵顯美,不留刀痕。然後,刀隨意走,手勁得當,持刀穩,下刀準,推刀狠。歙硯的雕刻工序是:上圖、鑿坯,靠成墨堂、墨池、雕刻、磨洗、上油。歙硯的雕刻師傅一般既是雕刻家,又是畫家,因為雕刻的眼上功夫最重,謀篇布局就如同在畫一幅精美的畫一樣,但這個畫又是不允許改動的,要一次成型,所以雕硯對於技法的要求更高。

至於紙,在徽州附近,有赫赫有名的宣紙。宣紙產在徽州附近的涇縣,涇縣實際上也是徽州文化圈的延伸,甚至可以說,涇縣也是徽州文化圈的一部分,因為兩地相距很近,涇縣在民風民俗民情上也與徽州基本一致。所以說宣紙基本上與徽州也是合為一體的。在五代十國末年,徽州除了墨硯非常有名之外,同時還有一種澄心堂紙也獲得了皇家的寵愛。《徽州府誌》就這樣記載:“黟歙間多良紙,有凝霜、澄心之號,後者有長達50尺為幅,自首至尾,勻薄如一。”南唐李後主也極力推崇這種紙,並建堂藏之,故取名為:澄心堂紙。

關於澄心堂紙,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宋代大畫家李公麟的傳世之作《五馬圖》以及歐陽修起草的《新唐書》、《新五代史》以及拓印的《淳化閣帖》等,都是用的澄心堂紙。宋代詩人梅堯臣還曾為澄心堂紙作詩一首:“澄心紙出新安郡,觸月敲冰滑有餘;潘侯不獨能致紙,羅紋細硯鐫龍尾。”

在徽州的邊緣,還有大名鼎鼎的湖筆,湖筆雖說產於浙江湖州,但它的延續與崛起可以說是在徽州附近宣筆的基礎上得以發展的。從曆史看,宣筆的曆史有2000年,韓愈所著《毛穎傳》記載,秦時大將蒙恬和王翦在中山地區采取以竹為管、兔毛為柱製作第一批改良的毛筆,而中山地區,正是指的皖南一帶的涇縣。宣筆可以說是湖筆的老祖宗,而且曾經在曆史上產生過輝煌。而後來由於戰亂,宣筆的製作工藝被流傳到不遠處的湖州,湖州,同樣也是徽商聚集的地方。徽商的發達同樣帶來了湖州文風的興盛,因為有著廣泛的買方市場,這才使得湖筆振興起來。

值得一提的,徽州,包括徽州附近的“文房四寶”的崛起和時興,與徽商的興起以及這個地方興盛的財力和文風有著相當的關係。“文房四寶”之所以興盛,是因為在此有著廣闊的買方市場,同時,由於徽商的遍走全國,他們一直將筆墨紙硯作為隨身物件攜帶或者是作為饋贈禮品,這樣的風氣,肯定給“文房四寶”的興旺帶來很大影響。與此同時,徽州興盛的文風也使這些用具的工藝了有長足的長進。因此從主客觀上來說,徽州可以說是“文房四寶”的溫床,它直接促使了這些文化工具的發展。

當然,“文房四寶”的產生還有著另外一層深厚的原因,那就是,徽州是一片寧靜的土地,而寧靜,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要義,寧靜是一種積貯和醞釀,是一種默默的冶鑄,也是一種與浮躁截然不一樣的大家風範。任何文化的精髓,都需要在寧靜當中產生,在寧靜當中發揚光大。徽州的“文房四寶”,正是一種寧靜精神的積聚和轉化。從這一點上說,徽州是深得中國文化的“三昧”的。想想這個概念吧,在徽州,以及徽州附近,這個不算太大的地區,竟然造就了中國文化的載體文房四寶的高峰——中國文化所依托的筆、墨、紙、硯竟相繼在這個地方呈現出高峰,這樣的情景,簡直可以讓人瞠目結舌!這樣的情形,是因為徽州山水從總體上呈現的寧靜氛圍,在冥冥之中剛好蘊含著一種氣韻,暗合著中國文化的精髓要義。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理解在徽州這一塊不大的地方,為什麼以這樣整齊的方式,表達著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和尊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