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做到“適可”才是最好的。如果換一個積極的角度來詮釋這句話,就是一個人在得意的時候,給自己留條退路;一個人在失意的時候,給自己找條出路。這也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凡事都不要做盡。
有一位老人,年已過了70,身體卻相當硬朗,聲如洪鍾,兩目有神。打12圈麻將眉頭也不皺一下。有人便請教這位老人家的養生之道,他就僅送出了一個字:“半。”
然而這個“半”字隱藏有什麼深刻的意思呢?
老人家解釋說:“對於半的內在涵義,就是凡事不可做盡。比如,生活當中的吃飯,不要吃得太飽,半飽是最理想;做事情,不要做到非常之累了才休息。中午睡一睡,三點半喝杯下午茶,黃昏歡樂時光輕鬆一下,都是好的安排,讓身體的狀況永遠得到調整。正如一輛汽車的汽油,經常保持半滿的狀態。切勿每次亮起紅燈才去添油,這樣就會十分傷車。喝酒也是,最過癮是半醉。半醉的時候,望出去的世界介乎真與虛之間,顯得十分的奇妙;如果全醉,就會自然會失去喝酒的意義。”
“半”還可放到做人處世的哲學高度,“半”就是知足常樂。人生不要強求十全十美,世間事,豈能盡如人意,有一半幸事,也應無憾了。人無完人,凡事留有餘地才好,給人留半條後路,為自身積半點福,半點德,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老人家這“半”字學問,確實是非常有道理的。有些人活得不開心,整天怨天尤人,唉聲歎氣,對於其中的原因其很多都是對人對事過度執著,一定要最好,一定要完美,一定要十分。半點塵埃亦容不下,如此做人態度,必然事倍功半,還會傷身折壽。
如果能夠為抱半日安,笑玩人間,輕鬆自在,則自然多半分鍾可活一倍命。
兩千多年前的老子說過: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說明事物的發展規律是物極必反,事物太過壯大就會衰老,東西太過堅硬就容易折斷。他獨特的思想讓中國人堅信以柔克剛,以弱勝強的道理。如今在西方也流行“半杯主義”,它與老子的處世之道可謂是不謀而合。
留耕道人《四留銘》裏有這樣一句話:“留有餘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餘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餘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餘不盡之福以還子孫。蓋造物忌盈,事太盡,未有不貽後悔者。高景逸所雲:臨事讓人一步,自有餘地;臨財放寬一分,自有餘味。如此推理,所有的事情都是一樣的。”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不要把技巧使盡,才容易得以去還造物主;不要把俸祿用盡,以還朝廷;不要把財物占盡,以留百姓;不要把富貴享盡,以留給後代子孫。高景逸曾經說:“遇到事隻要讓人一步,其道路自然就會有周旋的餘地;辦事隻要放得寬一點,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如此推而言之,世上一切的事情都是同樣的。
古人所謂“工夫在詩外”,是說文人做詩的好壞往往在於他的學問與閱曆的深淺,而並不是隻在於其詩文的本身。《三國演義》當中的孔明站在空城上嚇退幾十萬大兵,並不是說他有萬夫莫開的勇氣,而是因為他過去的神機妙算與自身的鎮定自如才嚇退敵兵。
古人說弓太滿則易折,對於一個人來說,為人處世也切忌全力以赴。要能夠做到給自己留一點餘地、留一分輕鬆,這樣你就自然會多一分從容、多一分灑脫,給自己留一條退路,失敗了也不會全軍覆沒。你隻需要用自身3/4的力量,這樣你就是一個永遠的成功與勝利者。
生活當中的很多不快樂都並非是源於自身的不夠努力造成的,最大的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懂得為自己留餘地造成的。
如果自己願意多留給自己一分輕鬆,在追名逐利的空間裏多抽出一點兒時間時不時地抬頭看一看藍天白雲,追憶一下天真童趣,那麼,心態就自然能夠變得更加的恬淡與平和。
有這樣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從來茶倒七分滿,留下三分是人情”,“月盈則虧”。品茶以清心,清心以虛懷。給自己的心靈留下想象的空間,盛裝起美好的追憶;給自己的思想留下空間,從而去吸納更高深的智慧;給自己的事業留下空間,從而去擁抱人間更多的機遇。
世上早有“為人處世和說話辦事要講分寸”的勸勉,然而對於“分寸”到底在哪裏,大多數人卻是未必能夠說得清。而能夠說清楚“分寸”這兩個字之人,都是十分聰明、練達與城府極深的人。也正是憑著這些對人事的明達、老成與世故,才使得他們躋身於成功者的隊伍之中。通往成功的路是十分多的,然而卻不知道每一條路上都布列著大小不一的“分寸”二字,不論是同人說話,與人辦事,差不多都深深蘊藉著分寸的玄機。顯然,一個人如果把握不好分寸,自然也就說不好話,辦不成事,更別說愉快地與人交往了。曆數古今中外所有的成功者,特別是那些開國創業之君、霸業之主或那些曆朝曆代在仕途上春風得意的人,差不多都可以列為是知輕重、識眉眼、懂分寸的睿智之士。人世間的人通常提到的“會說話”、“會辦事”、“有人緣”、“識體麵”、“知禮節”,差不多都是講究分寸的報償。
世上“分寸”兩個字,掌握好的,成功了;把握不住的,失敗了。人世間的所有競爭,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就在“分寸”之間。
分寸是一種不偏不倚、可進可退的中庸處世之哲學。在孔子看來,人間的所有事情如果做得過了頭,那麼它就違反了世間的中庸之道,也就是遇事不講分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坦白說就是君子講分寸,小人不講分寸的道理。
在人的一生當中所碰到最多的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的問題。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我們要懂得以自己所長去補自己所短。
迂回術——做事要學會“兜圈子”
在大自然中生存著一種鳥,它每天靠吃魚類為生,其嘴的形狀,直直的,上下兩部分都又長又寬闊。吞吃食物時,常常把捕到的魚兒往空中一拋,讓那條魚頭朝下尾朝上落下來,然後一口接住咽了下去,這樣的吃法可以使魚在通過咽喉時,魚翅的骨頭由前向後倒,避免卡在喉嚨上。
我們做事也是一樣,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總會碰到各種“刺兒”,這個時候便不能“直腸子”,而應該想辦法兜個圈子,繞個彎子,避開釘子。這是做人應該具備的策略和手段。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像鳥類一樣“把魚倒過來吃”,隻是硬碰釘子,讓“刺”卡在自己的喉嚨上,吃虧的終是自己。
在日常交際往中,有些人說話直言快語,這種人是非常真誠的。但有時候,他說話的效果並不佳,輕者損害人際關係的和諧,重者造成麻煩,違背言語交際的初衷。而有時有意繞開中心語題和基本意圖,采取外圍戰術,從基本的事物、道理談起,即“兜圈子”,往往能夠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有一次,有位青年人早早回家做了一鍋紅棗飯。妻子下班回來,端起碗,高興地問:“這棗真甜啊,哪來的?”丈夫說鄉下姨媽捎來的。妻子不無感慨地說:“姨媽想得可真周到啊,年年捎棗來!”丈夫說:“那還用說,我從小失去父母,就是姨媽把我撫養大的嘛!”妻子說:“她老人家這一生也真夠辛苦的。”說後,丈夫忽然歎了口氣,說:“聽捎棗的人說,姨媽的老胃病又犯了,我想……”“那就接來唄,到醫院好好治治。”丈夫話還沒有說完,妻子就已經說出丈夫想要說出的話。
可見,“兜圈子”的說話方法可達到一般言語不能達到的效果。所以,在我們平常的說話中,多用用“兜圈子”的說話技巧,就能巧妙地達到說話的效果。
在生活當中,我們總會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或無法逾越的障礙,這時,—我們是逞一時匹夫之勇,非要“一條路走到黑”,還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調整思路,繞道而行呢?問題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是非常的困難。有時我們看得見目標,距離也不算太遙遠,可總是難以實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總是單單地盯著目標,總想盡快地、便捷地接近目標、實現目標,而忘記了多做些迂回工作,或者說是我們沒有學會繞道而行,沒有在看似無望的時候,換一個角度去試一試,結果隻能在碰壁和失敗間徘徊。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妨試著學會多繞兒個彎子。繞彎子不是放棄,也不是後退,而是為了更快地接近目標。在繞彎子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距離目標越來越近。在很多情況下,即使繞彎子,機遇也不是很多,稍不留意就如白駒過隙,永不再來,就像一個人想繞出來時,退路已被堵死一樣。小是機會太少,而是我們不懂得珍惜它們。
一位哲學家說過:“懂得繞彎子的人,才有可能是達到光輝頂點的人。”
為了達到目標,暫時走“走看似與理想相背馳的路。有時這正是明智人的舉動。事實上,人生途中是沒有幾條路徑是直達成功的。
我們不能把目標隨時放在前麵,要學會放在背後,而耐心地去做披荊斬棘、鋪路修橋的工作,我們時常必須嚐試很多條看來非常晦暗無望的道路之後,才會發現成功就在我們眼前。
隻要我們記住自己理想的方向,就算多兜兒個圈子,最終我們也會走到成功的目的地。
不要逞匹夫之勇。請運用你的智慧和耐心吧!你可以暫時屈就你所不喜歡的職業,你可以暫時應付一下你所討厭或輕視的人,你可以暫時走進一個黑暗的涵洞——隻耍你不忘記由它的另端鑽出來,隻要你時刻知道這一切都僅僅是過程,而不是你的終極目的,你就用不著灰心和難過、也用不著關心周圍的人怎樣批評或嘲笑你,而是坦然麵對冷嘲熱諷,從而調整心態,從點滴做起直到成功。
法國作家勒農說:“你不要焦急!我們所走的路是一條盤旋曲折的山路,耍拐許多彎,兜許多閶子,時常我們覺得好似背向著目標,其實,我們總是越來越接近目標。”
一個會兜圈子,懂得繞道而行的人,往往是第—個走向成功的人。
眼淚術——找準軟肋,攻心為上
眼淚術,其實就是一種示弱的做事方略。我們要辦成一件事,在很多的時候就需要向人示弱,因為堅強似鐵是難以打動人心的。而流淚正是情感最真切的表現。要想打動人心,就不要吝惜眼淚。隻要我們哭得巧妙,哭得適時,哭得情真意切,我們就能在淚水中贏得勝利。
汽車巨頭亨利?福特公司的貿易業務很忙。他們的桌子上總是堆滿了各種催賬單,福特每次都是大概看一眼後,就把賬單扔在桌子上,對經理說;“你們看著辦吧,我也不知道該先付誰的好!”但是有一次,他從一大堆的催賬單中抽出一張對財務經理說:“馬上付給他!”
這是一張傳真來的賬單,除了列明貨物標的、價格、金額外,在大麵積空白處還畫著一個頭像,頭像正在滴著眼淚。“看看,人家都流淚了,”福特說,“以最快的方式付給他吧!”
一張圖畫的淚臉就有如此效力,可見眼淚的威力實在不可小瞧。
每個人都是具有同情心,仁慈心的,當你用自己坎坷遭遇的愁容和淒涼悲愴的眼淚麵對他人時,就可以撥動對方的感情之弦,即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會網開一麵,答應你的要求。
拿破侖的妻子約瑟芬一向水性楊花,當拿破侖在意大利和埃及戰場浴血搏鬥時,新婚不久的她卻與一個叫夏爾的中尉偷情。她原以為拿破侖會戰死沙場。1799年10月,當拿破侖從埃及回到法國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消息傳到巴黎時,約瑟芬驚呆了。此時的拿破侖已成為了歐洲最知名的人物,前程無量。這時,約瑟芬開始為自己的惡劣行為感到後悔了。於是她不辭辛苦,坐著馬車,長途跋涉,去法國南部的裏昂迎接拿破侖,可當她好不容易到達裏昂時,拿破侖已從另一條路走了,並與家人會合了。拿破侖對妻子的不貞早有耳聞,隻是不怎麼相信。當地確信約瑟芬對他不忠時,他暴跳如雷,下定決心與她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