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各領風騷的偉人們我的話就是上帝的話。(馬丁·路德)
至今為止,我們都無法給馬丁·路德做出一個定性的評價,他是一個宗教改革家、一個文學家,還是一個宗教的狂徒?傳記作家羅蘭·培登說,路德逝世時,已經是一個“脾氣暴躁,容易發怒,放縱自己,有時還有點粗鄙的老人。”
傳說馬丁·路德是一個惡魔和一位婦人所生的孩子。他的父親很不被人了解,甚至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叫什麼名字。馬丁·路德是一個在煉獄烈火的恐懼中長大的孩子。他晚年時曾說:“我的父母待我特別嚴厲,使我變得非常怯懦,他們滿以為自己是對的;父母總是不能分辨場合,不知道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或者應該怎樣懲罰孩子。”
有一天,教會慶祝耶穌基督的降生,馬丁·路德和許多孩子們一起唱歌,一位農夫聽到他們的歌聲就拿著食物出來給他們吃。農夫大聲喊道:“孩子們,你們在哪裏?”馬丁·路德一聽到農夫的喊聲,就如同驚弓之鳥一樣,拔腳就跑。由於他長期在驚嚇和恐懼的環境中長大,才造就了他如此膽怯的性格。
1505年的某一天,在街頭走路的馬丁·路德差點被電擊中,他害怕得驚心膽顫,甚至發誓說:“如果我這次大難不死,我就要做一名修士。”經過這件事後,他就再也不理睬父親了,他參加了奧古斯丁的聖道會。他的父親知道後非常憤怒,含淚大罵道:“去榮耀你在天上的父吧!不用再理會我這個父親了!”。
1525年,他脫下了僧衣,再也不想做修士了。趁此機會,他的父親就勸他成家,他卻說道:“神如果高興的話,他就能改變我的心。但至少目前我不想娶。我並非不懂愛情,然而我日日在等候異端者的刑罰和死亡。”
為了與那些反對派堅持到底,後來他又改變了主意,和一個修女結婚了。他說道:“我不但用言語,也用行為見證福音。我決意在仇敵高唱凱歌之前娶一修女,證明他們並未克服我。我娶妻並未盼望長久同居,乃鑒於那些反對派向我傾倒忿怒,預見自己死期將近,料想在我死後,他們一定會蹂躪我的道理,我決定用行動見證我的真理,讓那些軟弱的人繼續懦弱吧!”
麵對別人的指責和謾罵,他卻說:“人人都說我們有私情,因此我幹脆娶了他,以塞著他們的口。”
真正的馬丁·路德,既不是什麼妖怪也不是什麼聖者,也不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他有著充沛的精力和創新的思想,他時不時自我矛盾但又不為所困,這是他高明的地方。他認為信仰就是內心真誠,外在不論,隻要內心信仰上帝,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得到上帝的救贖。在內心真誠的基礎上,西方的思想才開始自由、解放,人們的精神世界也為此得到滿足。
從宗教改革中走出一條自由之路,或許才是馬丁·路德改革的最重要也是最為深遠的意義。
有人認為他是神話,是一切可能的、善與惡的象征。然而,他多變的性格卻是很少有人知道的。有時候,馬丁·路德會到了粗俗鄙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當他發怒時,他就像瘋狗一樣講話。他的言論中,有些是虛偽欺妄的,有些則幾乎是凶惡怪戾,令人驚異!在神學問題上,他的立場非常堅定,誰和他的意見不一致,他就會把對方視如仇敵,甚至故意侮謾對方。馬丁·路德並不是一個有係統思想的思想家,他總是自相矛盾,但在關鍵時刻,他又能很圓滿地自我化解。
如果我們憑借他著作中的那些熱烈而又過於激烈的言論來認識他的話,就能夠認識到他的瘋狂。他常是想什麼就說什麼,毫不謹慎,他不是偽君子,也不是刁滑的外交家,但是他卻會以一種魯鈍的簡樸來撒謊,並且曲徑通幽。
無論如何評價他,他都對宗教的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迎來了西方思想的自由和開放,而且他還翻譯出了《聖經》。在以前的時代裏,聖經是拉丁文寫成的,晦澀難懂,很少有人能理解。聖經的解釋和闡述都被教會操控著,他們甚至還任意曲解《聖經》,就是馬丁·路德讓《聖經》家喻戶曉的。馬丁·路德希望教會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教會。他希望在那裏有病的人可以得到醫治,貧窮的人可以得到溫飽,傷心的人可以得到安慰,缺乏知識的人可以得到教導,罪人還能得到贖救……
他最終不僅改變了基督教,也改變了整個西方文明,盡管這一切的工作並非僅僅是他一個人所能完成的。但是,他的出現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就像是一個起點,一道曙光一樣,照亮了西方的未來之路。怪不得他說“我的話就是上帝的話。”因為他那些鼓舞人心的回答都是從《聖經》中可以找到的。以後,所有基督教義的新解都是他的回聲。
詩人海涅照耀人的唯一的燈是理性,
引導生命於迷途的唯一手杖是良心。(海涅)
(一)顛沛流離的一生
海涅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商人的家庭裏。他的父親是經營呢絨生意的,但是後來生意遇到了麻煩,經營失敗,家道從此中落。海涅有一個生性賢淑、富有教養,而且還喜好文藝的母親。也就是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興趣,並在15歲時開始寫詩。然而,他的父親一直都希望他能夠當一名商人,所以,他就走上了經商的道路。起初,他在叔父開設的銀行裏做職員。叔父家很富有,而他們家卻很拮據。在富有的叔父家中,他嚐到了寄人籬下的滋味,也飽受著戀愛和失戀的痛苦折磨。他很癡心地愛上了堂妹阿瑪莉,而堂妹是一位他在詩裏形容的“笑臉迎人,胸存詭詐”的嬌小姐,他們的家庭門第懸殊,所以他們根本就不可能走到一起。
福不雙至,禍不單行,後來海涅和他父親的生意都破了產。此時,生意上的連遭失敗,衝淡了他對商業的興趣以及熱情。於是,他就去了波恩大學學習法律,然而海涅根本就不是研究法律的材料,他始終都是對文學情有獨鍾,經常去聽奧古斯特·威廉·施勒格爾的文學課。
海涅有一個“偉大的導師”,他的導師是德國浪漫派的傑出理論家、語言學家和莎士比亞翻譯家。在海涅早期的文學創作中,這位導師就給予了他很多的鼓勵和指導。海涅還從作品《男童的奇異號角》中獲得了不少的啟發,也從烏蘭特和威廉·米勒詩人的作品中汲取了很多的營養。他崇拜歌德,並按照“導師”施勒格爾的要求認認真真地讀了歌德的作品。他喜歡拜倫,就把拜倫的詩歌翻譯成了德文,甚至他還把拜倫當作自己的知己,因此他被稱為“德國的拜倫”。
他曾前後兩次轉學,先轉到哥廷根大學,後來又轉到柏林大學。在柏林期間,他接觸了不少文化大家,並對哲學、文學評論等都有了很深的認識。學成後,詩人海涅就又回到了哥廷根大學,在那裏他獲準畢業,成了一名基督徒。
當他的初戀情人阿瑪莉嫁給了一個有錢的地主時,詩人的內心就承受了巨大的心靈創痛。一年後,當他邂逅了阿瑪莉的妹妹特萊薩時,他又不可救藥地再次墜入愛河,但是,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屬於自己的幸福。他經受了太多的戀愛和失戀的痛苦。這些不幸的經曆都一一印在了他的腦海裏,並傾注在他早年的詩歌中。
隨著閱曆的增長,見識的提高,海涅的文學創作開始走向成熟。他詩歌的題材和體裁變得豐富多彩了,思想也變得更加成熟深邃了。隨後幾年,他寫了大量的遊記和散文作品,如《哈爾茨山遊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