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歌德,追隨光的信念的使者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會受到外在世界的壓迫。(歌德)
歌德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天才,他身上凝聚了億萬人的關注,世界各地對歌德做研究的學者不計其數。但是在他的一生中,與無數的女子有著千絲萬縷的曖昧。他風流多情、拈花惹草,而又與她們若即若離,時合時分。他與每一位女性的情感都點燃了許許多多的藝術創作靈光。可以這麼說,是女人成就了歌德,是女人讓他能夠在自己藝術的道路上一直追隨光的信念。學者們對他背後偉大的女性隻說了這麼一句話:“歌德一生不停地愛上新的女人,可又在每次情欲洶湧時逃開了,每個女人的來到和離開都會給歌德帶來靈感,結出文學的碩果。”
正如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一樣,歌德的成功不僅是一個女人,而是無數個偉大女性的支持和影響。歌德在愛情中總是隨緣而愛,緣盡則悄悄地走開。但是失戀的經曆使他卻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也恰恰是失戀鑄就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意大利遊記》這些名篇。
1772年,歌德在法院實習。在一次舞會上,他邂逅了19歲的夏綠蒂。夏綠蒂是一個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歌德明明知道她已是別人的未婚妻,卻仍然不可救藥地愛上了她。而夏綠蒂對歌德並沒有特殊的感情,隻不過被他的藝術才華折服。
青少年時期的歌德失戀後,每天晚上都拿著一把短劍在自己的胸膛上劃來劃去,體驗劍鋒直穿胸膛的刺激。然而,歌德並沒有那麼傻,一廂情願的他在得不到夏綠蒂的芳心時,唯有選擇逃離。他讓人帶給夏綠蒂一封信:“我愛夏綠蒂,我是幸福的,您知道我的愛情是不會變的”。
後來,歌德把對夏綠蒂的執著和依戀書之筆端,寫就了德國第一部真正獲得世界聲譽的作品——《少年維特之煩惱》。
可是,信誓旦旦的歌德對愛情並沒有恪守他的情有獨鍾,而是一路采花,見一個愛一個。不久,他對夏綠蒂的愛戀就很快在《新愛情和新生活》一詩中被另一位美麗的姑娘薛麗莉所代替。
歌德依戀薛麗莉這個國色天香的美女,但他又怕就此沉溺在薛麗莉的濃情蜜意中,即使薛麗莉是世上唯一一個與歌德訂過婚的女人。他曾在劇本《斯台拉》中暢抒情懷:“這種環境會窒息我所有的力量,奪走我靈魂的全部勇氣。我必須離開。”於是,訂婚不到半年,歌德就又一次遠遠地逃離。
歌德逃到法蘭克福,寫下了《麗莉之歌》和《麗莉的公園》。在他眾多的逃離中,最著名的就是“歌德潛逃意大利”。他在意大利隱姓埋名潛逃兩年,並且在潛逃中寫就了經典散文《意大利遊記》,然而歌德卻對“潛逃”緣由含糊其辭。
潛逃意大利的歌德不僅逃婚,他還想逃開對另一個女人夏露笛的移情別戀。夏露笛是一個比歌德長7歲的宮廷貴婦。她精通法語,喜好鋼琴、繪畫和詩歌。
歌德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夏露笛,又開始對他進行狂熱的追求。歌德給夏露笛寫了一千八百封信,而且都寫得文采盎然、愛情真摯。有的學者認為,在結識夏露笛後,歌德的文學風格才開始向平和澄淨發展。代表作有《漢斯·薩克斯的使命》、《哈爾茨山東遊記》、《漁夫》、《魔王》等。
當歌德風燭殘年之時,他開始宣稱,夏露笛對他的影響堪比“莎士比亞詩歌”,但他並沒有珍惜這份6年的相依相戀,他那種若即若離的態度又使他和這位氣質高雅、文靜多才的貴婦擦肩而過了。原因是,這個像媽媽一樣的情人,讓他喘不過氣了。之後,歌德把他在意大利寫給夏露笛的信一同編入了《意大利遊記》中。
歌德風流多情,見花就采,然而令人感到詫異的是,他的妻子卻能容忍這樣一個花花腸子的才子情郎,能夠接收他在外麵尋花問柳的習氣。無論歌德多少次出軌,也無論上流社會如何非議他,歌德的妻子伍碧絲始終忍耐,她想讓歌德明白:身邊的情人隨時在變,也隻有自己親愛的妻子才是對他一片真情,並且始終如一。
歌德和眾多美女的邂逅是一種愛情的燃燒,而他和妻子的相遇也是一種奇遇,一段傳奇。在德法戰爭中,法軍一度攻打魏瑪,士兵們都闖入歌德的家中,差點兒把歌德打倒在地。就在此時,他的妻子伍碧絲竟站出來大聲高呼:“你們不能傷害他,他是我們德國最偉大的詩人”。據說,也就是在這一刻,伍碧絲的舉動深深地感動了歌德,使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迎娶伍碧絲為妻。當他們結為連理的時候,他們倆已經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十八年的時光,而且他們的兒子也已經十七歲了。
無情人都是因為多情,而多情人都是因為好色,但好色人卻未必多情。歌德一生多戀,愛上美女無數,但最終還是無情地逃離,而最終守在他身邊的還依然是歌德夫人伍碧絲。
歌德的不凡成就關鍵在於要有一顆愛真理的心靈,
隨時隨地碰見真理,就把它吸收進來。(歌德)
(一)歌德,光的使者
歌德,德國傑出的詩人、劇作家、思想家,一個偉大的藝術天才,並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並列的巨人。他無論是在詩歌、戲劇、小說還是哲學、曆史學、文藝理論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一個科學研究者,研究過動植物形態學、解剖學、顏色學、光學、礦物學、地質學等,並在個別領域裏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就。而且,他還發現了人的顎間骨。歌德更是一個政務活動家,他做過魏瑪公國的大臣,也曾推行過一些進步的政策。歌德還是一位相當有造詣的風景畫家。歌德天性活躍,求知欲強烈,他的精神觸覺伸向人類知識的淵藪,洞悉了人類內心的秘密。他那追隨光的信念,使他在不同領域裏——尤其是在文學創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然,歌德的這些成就和他幼年時期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他的母親溫柔體貼,經常用母愛的關懷,安撫、保護、激勵著歌德,促使他一直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並著重培養他在文學方麵的感知和理解。
歌德小時候,母親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頭,給他講各種動聽的故事,歌德常常是聽得如癡如醉。也許是繼承了母親的這種才能,歌德總能在朋友之間做到幽默風趣、談笑風生,給朋友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長大後,他的母親便經常和他交流文學,給他指導,並且還細心、認真地觀看他寫的每一部作品。歌德深有感觸地說:“從父親那裏,我得到一個強壯的體魄和一個正直人的教導;從母親那裏,我得到的是開朗樂觀的性格和嫻熟的表達才能。”
歌德一生創作的作品許許多多,而且有很多都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經典。他的詩歌寫得優美、流暢,許多譜曲家都用他的精短的小詩來譜曲,他的小說和戲劇也寫得非常精彩,深受人們的喜愛。當他剛剛完成《葛茲》的創作後,就立刻轟動全國,魏蘭特就激動地說他的《葛茲》是一個“美麗的怪物”,而且還說:“要是我們有更多這樣的怪物就好了。”歌德一氣嗬成完成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後,他立刻成為被全世界稱讚的文學家。《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偉大的鴻篇巨製,這部不朽的詩劇使歌德聞名全球,並成為永遠閃耀著光輝的一顆巨星,駐留人間。
他出生在法蘭克福鎮的一個富裕市民家庭中,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習法律,後來不久,他當了律師。他年輕的時候並沒有想到做一名文學家,當時他隻想做一個畫家,但是當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畫家的作品時,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與那些大師相提並論,於是開始專注於文學創作。
不久,為了改良現實社會,歌德應邀到魏瑪公國做官,但在官宦生涯中他還是一事無成。1786年他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
歌德是德國狂飆運動的主將,在狂飆運動時期他寫的作品大多數都充滿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叛精神,如劇本《葛茲·馮·伯裏欣根》、中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等,此外還有許多抒情詩和評論文章。
在10年的魏瑪官宦生涯中,歌德江郎才盡,在創作上一事無成。在輾轉到意大利後,他寫出了《在陶裏斯的伊菲格尼亞》和《埃格蒙特》等作品,也寫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節。
晚年的歌德創作非常豐富,重要的作品如自傳性的《詩與真》、《意大利遊記》、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抒情詩集《西方和東方的合集》等。歌德在逝世前不久,還完成了他的鴻篇巨製《浮士德》。《浮士德》的完成突出地表現了歌德晚年思想上和藝術上的新發展。
1832年,歌德永遠地離我們而去,他的臨終遺言是:“給我更多的燈吧。”他的樂觀精神也就體現在了這裏。(二)歌德留給世人的藝術珍品
歌德的《葛茲·馮·伯裏欣根》是德國第一部現實主義曆史劇。講述的是在16世紀,德國有一個沒落的騎士名叫葛茲,他曾經參加過農民起義,後來又背叛了農民。歌德反其意,把這個沒落的騎士葛茲寫成了一個英雄,這個英雄反對封建暴政,他深切地同情人民的疾苦,斥責爭取權利、禍國殃民的諸侯,他一生都在為爭取自由和統一而鬥爭,因此他深受人民的愛戴。他很喜歡莎士比亞的戲劇,采用他的創作方法譴責黑暗的社會現實,表現他對自由統一的向往和對個人英雄主義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