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問號——易卜生社會猶如一條船,每個人都要有掌舵的準備。(易卜生)
(一)易卜生,戲劇的一生
易卜生是一個在事業上很有成就的人,也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挪威劇作家、世界近代社會問題劇的始祖和最著名的作家,他被稱為現代現實主義戲劇之父。據說,易卜生是繼莎士比亞之後在世界上被上演最多的劇作家。有人甚至把他看成“戲劇史上的羅馬”,因為“條條大路出自易卜生,條條大路又通向易卜生”。
易卜生的思想和文學創作還形成了一種主義,就是易卜生式的人道主義,一種審美的人文主義,這種主義充滿了審美的烏托邦倫理道德理想。在易卜生的戲劇創作過程中,無論是題材的選擇、主題的表現、人物的塑造,還是細節的描繪,都凸顯了他積極的人道主義理想光輝和強烈的社會批判的鋒芒。
既然正如易卜生所說“人的靈魂表現在他的事業上”。那麼我們隻要知道了他的事業也就摸清了他的靈魂了。
易卜生寫出了好幾部反映現實的劇本,他是通過人物的生動遭遇來反映現實的。他在劇本中深度剖析了人世間的一切虛偽和罪惡,他的這種對社會的剖析很有力度,由此他的劇本震撼了挪威也影響了整個歐美。這些戲劇深刻地揭露了假、惡、醜,正如他在《在高原》一詩中所說:“我從高處看人群,看清了他們的真正本性……”
易卜生在一個木材商人家庭出生。由於家境貧寒,他不得不在16歲的時候就去謀生。他在一家藥材店做了學徒,一有時間,他就閱讀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的作品,隨後自己也動手寫一些詩歌,同時,他還學習拉丁文。他做學徒整整做了6年,在6年艱苦的學徒生涯中,他磨練了鬥誌,同時也擁有了創作的興趣。
在席卷歐洲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洪流的激蕩下,易卜生在文藝界結交了許多的朋友,他的這些朋友都有著進步的思想。在此期間,他還和朋友一起出版了諷刺周刊《安德裏媽納》。他還以《覺醒吧,斯約的納維亞人》為題寫了一組十四行詩,號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麥,抗擊普魯士侵略者。
他在第一部曆史劇《卡提利那》中,一翻舊案,把羅馬的“叛徒”寫成了一個優秀的人物。他寫成這個叛徒為維護公民的自由堅決鬥爭,還表現了他個人反抗的精神。
在卑爾根劇院創作的劇本有《仲夏之夜》、《勇士之墓》、《埃斯特羅的英格夫人》、《索爾豪格的宴會》和《奧拉夫·利列克朗》。在戲劇創作方麵的實踐經驗上,他可以和莎士比亞、莫裏哀媲美。後來,他還寫出《海爾格蘭的海盜》、《愛的喜劇》、《覬覦王位的人》等劇本。在《愛的喜劇》中,易卜生提倡自由戀愛、反對舊式婚姻。但是正由於此,他遭到了社會上保守勢力的惡毒攻擊,這讓他感到很痛心。不久之後,他隻身一人,瓢泊異鄉,去了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又瘧疾纏身,債台高築,生活極其窮困潦倒。他懷著絕望的心情寫就了一部詩劇《布蘭德》,以後又寫了《彼爾·英特》。這兩部劇本都表現了“個人精神反叛”的主題。在《布蘭德》中,他痛斥宗教道德,譴責醜惡現實。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道德理論和理想追求。他的思想特別極端,主張極端個人主義,對社會永不妥協“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無所有”。
(二)親情就是絕情
易卜生的一生是偉大的,然而,當他逐漸成名後,他的生活就日益充盈,變得極其地冷酷、自私。在40個春秋的曆程中,他從來都沒有和父親聯係過,父親的生死病老他從不過問。不僅如此,他還為自己辯解,為自己找借口,他曾在寫給舅舅的信中說“家庭已敗落,而他越是富有,就越是不願意與家人接觸,因為家人都是需要他的幫助”。他視財如命,總是怕自己的親人瓜分了自己的財產,他寧願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親人受罪,也不會去支援一分錢。曾有一次,他的弟弟尼古萊·亞曆山大因生活極其窘困,而且又是一個跛足,向他求援,冷酷無情的易卜生竟然一分都不施舍。他的另一位弟弟奧勒·派於斯,也貧窮困苦,生活艱難。他幹過水手的活兒,當過小店主,也曾做過燈塔看守人。他雖然生活拮據,收入微薄,但是他一直用自己辛勤勞苦賺來的錢養著蒼老的父親。易卜生不知道這些,也不想知道,即使知道了他也不會去幫助,他認為別人都欠他的……他隻需要別人的幫助,卻沒有幫助別人的想法。他用極端個人的做法,眼睜睜地看著年老的父親和貧困的兄弟一個一個淒慘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