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文學泰鬥,托爾斯泰的一生(1 / 3)

“醜陋的列夫”——列夫·托爾斯泰理想是指路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

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雖然在名門貴族出生,但是他一生下來不久就沒有了父母,從小他就跟著自己的姑媽長大。他長大後在喀山大學上學,學的是東方語言係,他攻讀了土耳其、阿拉伯語,準備去當外交官。

然而,他卻不專心於學業,隻迷戀社交生活。與此同時,他對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很感興趣,他很喜愛盧梭的學說還有他的為人。

托爾斯泰退學之後,就回到了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從此之後,他把自己的大半生的時間都在那裏度過。回到莊園後,他企圖改善農民的生活,由於得不到農民的信任而最終終止。

當托爾斯泰在上流社會社交、任職不久,他就開始厭倦了這種生活。為了逃避這種生活的糾纏,1851年,他赴高加索參加了襲擊山民的戰役,在軍隊服役兩年半。三年之後,他又加入多瑙河部隊,曾在最危險的第四號棱堡任炮兵連長,擔任最後的防禦戰。在各次戰役中,托爾斯泰看到了平民軍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優秀品質,加深了他對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對農奴製的批判,他的內心埋下了一顆為改變普通人民的命運而奮鬥的種子。

他在高加索時,就創作了《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小說,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還邀請了他。但是因為他不喜愛荷馬和莎士比亞,令大家很是驚異。他不諳世故又放蕩不羈,人們都把他看成是一個十足的怪人。不久,他與車爾尼雪夫斯基認識,車爾尼雪夫斯基也不能容忍這個“怪人”的思想和文學見解,於是,也和他分道揚鑣。德魯日寧等人提倡“優美藝術”,即為藝術而藝術,同時,他們還認為任何藝術不能脫離社會生活。托翁認同他們的觀點,但最終還是與《現代人》雜誌決裂。

托翁曾先後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和附近農村為農民子弟辦了20多所學校,並曾研究俄國和西歐的教育製度,還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時等國考察各國學校。

新婚之後,托翁就脫離了社交,他開始安居莊園,購置產業,過著儉樸、寧靜、和睦而幸福的生活。與此同時,他還用了6年的時間寫成聞名世界的巨著《戰爭與和平》。

然而,他心靈的寧靜與和諧沒有保持多久。1869年的一天,因事途經阿爾紮馬斯,深夜在旅館中突然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憂愁和恐怖。這就是所謂的“阿爾紮馬斯的恐怖”。在這前後,他也曾在致友人書信裏談到自己近來等待死亡的陰鬱心情。自己過著貴族的寄生生活,這“可怕地位”使他深感苦惱,不知“該怎麼辦”。於是,他開始惶惶不安,懷疑生存的目的和意義。他研讀各種哲學和宗教書籍,不能找到答案。當他研讀了叔本華的作品後,很認同他的思想觀點,叔本華的思想曾一度深深地影響了他。但是他仍然處於深度的迷茫之中。為了避免自己求得解脫而自殺,他經常把繩子藏起來,把獵槍也收起來。這些思想情緒在當時創作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得到了鮮明的反映。

在《懺悔錄》裏,他開始自我剖析,並對富裕而有教養的階級生活表示強烈的憤慨,對國家和教會進行猛烈的抨擊。可是,基督教的博愛和自我修身,他還是很認同的,他要從宗教、倫理中尋求解決俄國社會矛盾的道路。列寧剖析這種驚人的矛盾說:“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於獨創性。”

從此以後,托爾斯泰自己動手,從事體力勞動。他自己耕地、縫鞋,為農民蓋房子,也許這樣自己才能心安理得。他為了服從內心的自責和懺悔,就摒絕奢侈,持齋吃素。同時,他還改變了文藝觀,指斥自己過去寫作的藝術作品都是垃圾。他把自創史詩體小說《戰爭與和平》稱為“老爺式的遊戲”。

托爾斯泰在服從心靈指導的同時,還慰問貧民窟,深入了解城市下層生活;1891年給《俄國新聞》和《新時代》編輯部寫信,聲明要放棄1881年後自己寫的作品的版權,他還努力維護受官方教會迫害的教徒。

後來,托爾斯泰增強了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態度,甚至他對自己一致認可和宣傳的博愛和不抗惡思想也常常感到懷疑。這在《哈澤—穆拉特》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因他的《論饑荒》一文還有《複活》的發表,指責他不是基督徒,不相信上帝,不認同來世,於是,沙皇就革除了他的教籍。雖然這個決定引起許多追隨他的人的抗議,而托翁卻處之泰然,如同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

托翁的思想激變之後,曾一度想逃離自己的家。在他生前的最後幾年,他意識到了農民的覺醒,並對自己的貴族式生活感到自責和不滿。他的信徒和他的夫人之間的糾紛更使他深以為苦。最後,他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秘密出走。在他行走的途中患肺炎,在阿斯塔波沃車站逝世。遵照他的遺言,托翁的遺體被安葬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的森林中,墳上沒有樹立墓碑和十字架……他就永遠地沉睡在一片森林之中,沒有人知道那裏埋葬了一顆偉大的頭顱,也沒有人知道偉大的頭顱會埋葬在那裏……

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傑出代表,俄國最偉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思想中充滿了矛盾,而這種矛盾正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的清醒與軟弱、奮鬥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鬥。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茨威格的《三作家》中都記述了他。

茨威格在《列夫·托爾斯泰》中是這樣描寫托爾斯泰的:

托爾斯泰生就一副多毛的臉龐,植被多於空地,濃密的胡髭使人難以看清他的內心世界。長髯覆蓋了兩頰,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皺似樹皮的黝黑臉膛,一根根迎風飄動,頗有長者風度。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一綹綹灰白的鬈發像泡沫一樣堆在額頭上。不管從哪個角度看,你都能見到熱帶森林般茂密的須發。像米開朗琪羅畫的摩西一樣,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於他那天父般的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托翁,影響世界的文學名著沒有信仰的人的生活,無非是動物的生活。(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從19歲開始寫日記,一直堅持到晚年。大量的日記和書信,幾乎可以和他的文學作品媲美。他運用日記朝夕反省和不斷探索,記錄心靈的每一個反應。他的日記還是他鍛煉寫作、通過自身研究人的內心世界的手段。如《昨天的故事》就是由日記擴充並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

托爾斯泰的許多作品帶有自傳性質,如在高加索寫成的中篇小說《童年》,以及後來陸續發表的《少年》和《青年》。這個三部曲表現主人公如何在周圍環境影響下成長。他始終對自己感到不滿,他醉心於反省和自我反省,一直都在追求完善的道德。同一時期創作的《襲擊》、《伐林》和《塞瓦斯托波爾故事》等軍事小說,不像以前那種用虛假的描寫來寫浪漫的故事,而是通過表現流血和死亡的真實場麵,歌頌士兵和軍官的愛國主義熱情,揭露貴族軍官的虛榮和裝腔作勢。車爾尼雪夫斯基就是根據上述作品概括指出托爾斯泰才華的兩個特點:“心靈的辯證法”和道德感情的純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