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主題:上海新十字街頭(22)(2 / 3)

在《實話實說》的錄製現場。和晶對現場觀眾說:“你們不要緊張不要有什麼不適應。沒了小崔,更不適應的應該是我。”

觀眾們說:

——沒事的。你說實話,我們還會不說麼。

——這個丫頭很實在。

實在很好。那一個“實”字,與實話實說是一脈相傳。

讓和晶備感欣慰的是,自從去年接手崔永元做《實話實說》以來,節目的收視率並沒有出現大起大落。現在,小崔每周來個一兩次。他還是《實話實說》的製片人,做些管理方麵的工作。

“我就像坐在快速運轉的列車上,被帶著向前跑。”

想瞧瞧和晶央視的名片。和晶:不無歉意地說,這次是出差大連再轉道上海,帶出來的四張名片早已用掉了。

在上視在央視,和晶主持的都是新聞類的談話節目。相比之下。《有話大家說》要比《實話實說》來得稍為長些,前者是每檔四十五分鍾,後者是三十分鍾。

一說到南北兩地的電視談話類節目,就有一個老生常談的說法:這就是北京人比上海人愛談善侃,因而在北京做談話節目就有了天時地利人和等一百樣順風順水的條件;而在上海,做談話節目就成了難事,裏頭就有點南橘北枳的意思。

有了兩地談話節目製作切身感受的和晶,談了自己的一點想法:“實際上,能侃的北京人也是少數,有事說事是不分地域的,是可以讓上海人說起來的。問題是不要讓他們有表達的障礙,讓他們用原汁原味的語言表達,現在反正可以上字幕。如果一定要他們用普通話,他們就要想這個用普通話怎樣講那個又怎樣,那就會影響談話。”

不管怎樣,語言畢竟還是一個思想的載體和工具。說起要辦好談話節目,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的投入。《實話實說》節目組有二三十人,其中策劃人員就占了三分之二,人強馬壯,尤其是他們的工作態度和敬業精神,用和晶的話來說是“讓我汗顏”。

為製作節目需要大量的閱讀。相關的書是節目策劃拿來的,有的是必讀的,另外還要了解和掌握一些資料,這些文字是一直要讀到進演播室的前一天。

和晶說這一切都是她的子彈、她的彈藥,便於回答嘉賓的提問,也可以把嘉賓的術語轉化為交流的語言。

和晶感慨道:“這是常年培養起來的一種氛圍。相比之下,自己顯得不是很用功。我就像坐在快速運轉的列車上,被帶著向前跑。”

說到《實話實說》的特點,和晶是這樣概括的:“《實話實說》是一個聽取不同聲音和表達不同聲音的一個舞台,節目的包容性大。原來隻是做民間題材,現在也做國際題材,譬如做過唐金。它傾向新聞性,強調時效性,這樣的題材,從過去的三分之一比例擴大到了三分之二。”

小時候,和晶有兩個理想:一個是當導演;另一個就是做記者,像法拉奇那樣……

她開玩笑說,這兩個行當都是做控製別人的領導者。

“希望別人給你一個現成的舞台,是不現實的;也沒有人會給你搭台。你隻有給自己搭一個舞台,自己去尋找一個舞台。”和晶的話,被茶幾上手機響起的鈴聲打斷。

從新疆到上海,從上海到北京;從沒有舞台到有舞台,從擁有小舞台到登上大舞台。和晶說,自己是一路考過來的,也算是考試的一生。

十七歲那年,和晶獨自一人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趕到成都考場,報考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雖說是經人介紹托了一個列車員照應,但一個女孩子坐三天三夜的硬席確實不易。可和晶說,從新疆出來,上哪不要個三天三夜?這三天三夜的火車,已經成了她人生中一碗墊底的酒。

考試一共進行了五天,考生從上千到百到幾十,最後隻剩下六人。在參加全國統一高考之後,最後隻有三個人走進了美麗的上海戲劇學院的大門,和晶在上海度過了她的十八歲生日。從新疆到上海,也是一個人獨行,坐的也是火車,五天五夜。這回不是硬座是臥鋪。

1993年,從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的和晶,參加了上海廣播電視局的招聘考試,進入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成為上廣的音樂節目《流行音樂排行榜》的主持人。努力奮鬥,使她獲得了走上社會的第一個舞台。有了在這個舞台上的出色表演,和晶被上海電視台的《歡樂大世界》節目組看中,旋而又被《智力大衝浪》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