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主題:上海新十字街頭(22)(1 / 3)

說起踏進中央電視台的第一腳,和晶是這樣說的:“先做著,總要有個收入。”

和晶在中央電視台一亮相,引起了不少節目組的注意。一年之後,《實話實說》找上門來。因為主持人崔永元生病,需要有人代做幾期節目。替代小崔的候選人找了好幾位,和晶是崔永元推薦的。他們兩人相識,還是在五年前的1998年。那年,上海電視台要上談話節目《有話大家說》北上《實話實說》取經。在《有話大家說》開播後,兩個節目組仍然經常往來。經過新聞評論部的一番考核調查,決定聘用和晶。

2002年9月15日。一個來自地方台的女主持人,出現在了央視1套——崔永元做了六年的《實話實說》節目裏。

從上視到央視,自然是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在和晶作客新浪網與網友們對話時,就有網友問:“聽說您在上海很火,為什麼從上海到北京來?”

和晶答道:“因為北京的秋天很涼快嘛!”

不管是愛北京的秋天還是天涼好個秋,今天的和晶仍然是快人快語:“這裏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你隻要想做就能夠做,就能用心做。我不想過溫吞水那樣的生活,沒有激情、沒有衝動、沒有原創力、沒有什麼來撞擊你的心靈。我想換個環境,找個進步的階梯。”

話音未落,和晶又補上了一句:“節目就是自己的作品,哪怕是自己貼錢也要做好。”

在上海,和晶以主持《智力大衝浪》而獲得全國十佳節目主持人,因《有話大家說》而得到金話筒獎的提名。她說自己是上海台培養起來的,現在自己要改變自己的命運,使自己的目光能夠看得到先進節目發展的方向,並從中得到快樂。

和晶提到了她的父親,“我爸爸到了54歲,事業才真正開始。”

“文革”期間,和晶的父親從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新疆石河子五中教書。後來去了南疆,一去就是九個年頭。拍磚、拉架子車、挖菜窖……直到“文革”結束,才回到石河子農學院。前些年被浙江農業大學聘為經濟貿易學院院長。過去的耽誤,雖說已經是過去了,要緊的是再也不要造成新的耽誤。

本來是說好替崔永元做幾期節目,但和晶做完五期《實話實說》之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說小崔的病需要慢養,那和晶就需要長做。

“就好像先說,這孩子你替我看幾天。後來說,這孩子就歸你了。”和晶的這個比喻,確實是形象生動。

和晶坦言:“剛開始是沒有什麼壓力。現在說這孩子歸你了,這就來了壓力。”她擺出的主要壓力是:“第一,《實話實說》是名牌節目,小崔是中國主持人裏的一號。第二,收視率要繼續保證沒有大變化。還有不變的是節目的難度。”很顯然,除了和晶這個節目主持人是新的,節目組基本上都是原來的老班底,這就需要相互的磨合。對於和晶來說,就要了解節目的表達特色和語言風格,就要掌握新的觀察角度和態度。

正是因為人們過於喜愛和關注這個節目的緣故,在和晶主持的第一檔《實話實說》播出之後,京城內外的不少大小媒體對《實話實說》的新主持,好不熱鬧,一番實話實說。盡管崔永元早就提醒過和晶要做好準備,有股大浪向你撲來。

比較是個主題。評和晶與小崔共同點:有說服裝的延續性的,說崔永元從來不穿西服,和晶也不著職業裝而是一襲米黃色的長裙。也有說崔永元愛搶話,和晶在做第一檔時,據有心人不完全統計搶話不下十次。居然還有稱“女崔永元”的。而說到不同處,比較集中的一點就是和晶需要加強幽默和機智,不少人的眼前,老是晃蕩著小崔夾著妙語的一臉壞笑。可比這比那比來比去,多是限於表象的範圍和外在的東西。

“我和小崔當然不一樣,他是男的,我是女的。”和晶的話裏也閃爍著機智和幽默,支撐著的,還有理智,“女性和男性的視角是不一樣的,對人對事都不一樣。女性是比較委婉和善良的。不少觀眾喜歡提問是直接剝離,直接到殘酷,不然就覺得不過癮。這種提問是比較適合一對一的訪談,就像法拉奇那樣。我們不是一對一的談話,要保證談話能夠進行下去,不能讓對方因有防範的心理而不放鬆不敞開。我想,能夠讓他感受到態度就可以了。”

端起白色的小瓷杯,和晶喝了口紅茶:“我與小崔有著相同的價值觀。判斷接近,對待人和事的態度接近。我想,方向是很重要的。這也是小崔相信我的一個前提。這樣的介入才不會破壞節目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