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夥聽上去老謀深算,很有心計。坐前排的家夥聽說有個好主意也轉過臉去細聽分說,看來他是“大哥”。這家夥慢條斯理,一字一頓地說:“今後,我打算每個月的月末,請我們家屬出來吃飯,吃好飯後,每位家屬一個紅包。在吃飯時,我跟家屬打個招呼,說公司忙,丈夫需要加班,經常不回家,希望得到家屬的諒解。我想通過這樣一種正規的場合,說明丈夫不回家的理由,一般家屬都會接受和理解。給個紅包就表示公司的心意,感謝家屬的配合。這樣,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跟小妞在一起了。兄弟們說對不對?”“高見,大哥說得有道理。哈哈哈……”一陣無恥卑鄙的笑聲淹沒了馬路上嘈雜的聲音。
“到了,先生,小南國到了。”我提醒道。四個人眉飛色舞地提著黑色的背包,刷了卡,下了車,走進了彌漫著可口香味的餐飲大廳……
(張祖明)
對《焦點訪談》的訪談焦點
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誕生了。當時梁建增在中央電視台從事製片人工作,簡簡單單勤勤懇懇。五年以後的4月1日,《焦點訪談》收視率下滑。梁建增在此時接手,力挽狂瀾。當年,收視率不僅直線上升,還創造了曆史新高。朱鎔基總理到《焦點訪談》參觀座談,從不題字的朱總理為《焦點訪談》留下了四句話:“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作為《焦點訪談》、《東方時空》、《新聞調查》、《實話實說》的總製片人,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的第三任掌門人,梁建增讓人想不到會如此年輕,典型的少壯派。
一切仿佛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梁建增的路是那麼一帆風順:北京廣播學院畢業進入河北電視台。學的是廣播編采專業,理想是去做記者,卻分配去搞電視。拍的第一個新聞記錄短片就獲得了1986年的全國好新聞特等獎(中國新聞獎前身),在當年三個特等獎獲得者當中,他是最年輕的:二十二歲。四年以後又到人民大學讀新聞雙學位,再一次選擇工作的時候就進了中央電視台。
自從梁建增轉到《焦點訪談》,從事製片人工作,幾乎沒有了業餘生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笑著感慨道,隻要欄目在正常播出,就意味著天天離不開電視,不得消停;新聞每天在發生著,而他的生物鍾,已經適應電視生活,家裏人呢,也習慣了他現在的工作。在采訪過程中接到兒子的電話,他的臉頓時生動了許多,聲音也柔和了許多。
焦點之一:節目誕生
張英:《焦點訪談》這個節目是怎樣誕生的呢?
梁建增:當時創辦《焦點訪談》的時候,條件特別艱苦。那時台裏沒房子,我們就在甘家口中國工運學院的圖書館裏租了一個大會議室,房間大概有四百平米,幾十個人辦公都在裏麵,采編製作都在一起。當時北京還沒有對外開放,有錢也租不到房,於是我們用櫃子把房間隔成幾部分,對一些外地的同誌來說,既是辦公室,同時又是宿舍。累了就躺著,有時候睡不著,就談工作。盡管工作條件十分艱苦,但第一批《焦點訪談》的節目,都是在這裏生產製作出來的。
張英:當時的《焦點訪談》確定的風格和現在的風格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