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趨勢:新經典俗語(9)(2 / 3)

1995年,國家將老齡委(全稱老年人工作委員會)單獨劃撥出來,老年工作便開始了新的嚐試。經過幾年的改善、發展,如今的老年公寓是什麼樣子了呢?新年前夕,記者走進一家老年公寓。

這家老年公寓,1997年由長沙市老齡委創辦,近年一直保持著百分之百入住率。這裏目前有四十六套房子,住著六十位老人,年齡最小的六十八歲,最大的九十三歲,人數最多的是年齡在七八十歲間的老人。四十六間房間分成夫妻間、單人間、雙人問三個價位。如果光是吃和住,一個老人一個月的花費約在四百到六百元之間。

這是位於居民區的一個靜靜的院落。院子前的小路旁散放著一些假山石,可供人休息,也可在春秋陽光好的日子,坐在上麵享受溫暖的日光。

遠遠地看過去,老年公寓像一個老式新修的庭院,院門上是四角有翹簷的亭式門廊,一溜白色的磚牆上全頂著翠綠色的琉璃瓦。公寓樓的門口掛著許多牌子:有各式各樣的獎牌;有老年公寓文明公約;有老年公寓入住需知;在最醒目的位置,掛著一個值日人員表,上麵顯示出當天的值班工作人員名字。

走進公寓樓,一樓的入口處,是一個很寬敞的客廳,客廳中沿牆擺著一圈白色藤椅,前麵正中放著一台二十九英寸的大彩電,有一個老人在認真地看,另一個老人在遠遠的角落,眼望別處,默默出神。地上鋪著綠色和白色對映分明的防滑磁磚,在人走動的地方,一溜鋪著紅色的地毯,這地毯從一樓一直鋪到三樓,經過每個老人的門前。所以整棟樓總是安安靜靜的,倒是有一些不知名的小鳥,在花園中輕囀歌喉地嗚叫間或傳來。二樓同樣的位置,是一間活動室;三樓是一問會議室,牆上整齊地張貼著老人們參加書法、繪畫比賽時的獲獎作品。幾個樓梯間都掛著一些裝飾畫。除了閱覽室、棋牌室和健身房(其間擺著四五種健身器械),三層樓都是老人們的公寓,每套公寓除了一間住房外,旁邊附設一間衛生間,裏麵有熱水器、坐式馬桶、臥式浴缸。

老年公寓的所長葉海斌告訴我,有一位袁敬賢老人,今年七十七歲,曾是位小學教師,她從這個老年公寓1997年剛開張時就住進來了,這一住就是五年。

走進袁老師的房間,老人正在房中用毛筆寫字,陽光從綠色的紗窗照進來,正撒在她的書桌上。房中有一個衣櫃,一張書桌和一張單人床。床上鋪著印有淡色藝術花紋的床上用品。這裏所有的床上用品,都是一家頗有名氣的床上用品製造廠讚助的。

袁老師告訴我:1997年進這裏的時候,她心裏是不願意的,總覺得自己被拋棄了。在長沙工作的兒子因為忙,無法照顧她;女兒又在很遠的冷水江的一個偏僻的礦區,所以她成為這裏最早一批的居民。與她同時住進這裏的還有十二個老人。當時這裏還是一棟長沙鐵建指揮部留下的舊房子,院子裏荒草叢生,老人們還曾經看到過蛇在那裏出沒;加上本來就有的那種孤寂感,更覺得度日如年。每天黃昏的時候,從二樓的大平台上望向熱鬧的街道,看到人流都在急急忙忙地往家趕,她就默默地傷心,覺得自己是個無家可歸的人。

1998年,這裏鋪上了紅地毯,後來,公寓房子逐漸裝飾一新,院子也漸漸漂亮起來了。因為袁老師好靜,所以平時也不大和其他老人往來,隻是吃飯的時候,跟大家一起去食堂吃飯。但是她看到住進院子來的老人越來越多了,雖然如此,她還是覺得孤單。以前和她一同進來的老人死的死,出去治病的治病,她仍然是孤寂的。

袁老師的兒子有時也會來看她,他一來,就忙裏忙外,幫袁老師把房子裏裏外外打掃得幹幹淨淨。除此之外,袁老師最高興的時候是以前教書的學校有人來看她,給她帶來學校的新聞。但是學校在改革,工作很忙,一年也很難有幾次會有人來看望她了。

袁老師說,現在她基本的生活是不愁了,但是,她總希望自己的親人和熟悉的老朋友、老同事能常記得她。

喬定一(七十八歲)先生、朱仁義(七十六歲)女士,2001年6月在老年公寓喜結良緣。

說起喬老先生和朱女士的好姻緣,還頗有一番曲折,朱女士坦言:為了爭取到喬老,她經曆了一番“鬥爭”,還幾次因傷心或失望而偷偷落淚。

原來,喬老先生雖然已近八十歲高齡,但不駝不聾,身體挺好,平時,他每天都會主動到院子去伺弄伺弄院子裏的花花草草,或喂喂金魚。朱女士說起這一點,非常自豪地對我說:“那院子裏的花都是他種的呢!”喬老先生坐在一邊不置可否地笑著算是承認。由於喬老先生性格隨和,平時也樂於幫助鄰居,老年公寓的幾位女士都對他頗有好感,她們上街時都喜歡叫上喬老先生同行,家裏帶來了諸如水果或好吃的零食等,也一定要送一些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