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姐姐領著他玩。他這男孩子,到處亂跑,文靜的姐姐在那踢毽子,轉臉就不見了弟弟,唉,剛還在這跑,上哪去了?“小牛,小牛……”
“哇,哇……”從儲藏地瓜的窨子裏傳出哭聲。
“姥爺,小牛掉窨子去啦, 哇……”姐姐哭著喊。
窨子是用秫秸稈子一纏拉當的蓋,劉成德一不留神,一腳踏上,陷落下去。這窨子五六米深,人掉進去不死則傷。大人們慌慌忙忙,下去人,遞下井繩,把小牛綁好,提了上來。
姥娘驚慌得臉發黃,忙摸了件小外孫穿過的褂子,在窨子口叫魂:“小牛來,上來吧,小牛來,上來吧……”然後把褂子穿到小牛身上。
姥爺嚷道:“叫什麼,叫什麼!小牛嚇不掉魂,這麼深的窨子,他掉下去毫發無損,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姥爺把小牛領到書屋,捋著長長的白胡子,聲如洪鍾:“小牛,跟著念:‘我善養吾浩然正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姥爺又一揮手:“小子們,一起念: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浩然之氣……”一幫孩子放聲齊念,浩浩乎天地之間。姥爺在劉成德背上拍了三巴掌,哈哈笑了兩聲:“小牛,安然無事,玩耍去吧!”
農村常講,“起小看大”,劉成德從小心眼就好。村廣場的位置,從前是座古廟,雕梁畫柱,塑像莊嚴,粗大的柏,碩大的鍾。劉成德說:“村裏有人去世,要撞廟裏的鍾——‘送終’。”他小時候,好與小朋友到廟裏玩耍,那時這廟已蕭條,沒有出家人看守。有一天,他和夥伴來到廟裏,見大殿內躺著一個要飯的,嘴唇幹裂,麵黃肌瘦。他用嘶啞的聲音說:“渴,水……”劉成德,那時沒人叫他劉成德,都喊小牛。小牛跑回家端來一碗水。那人喝了水,顫抖著伸出手:“餓……”小牛又跑回家,拿來一個窩頭。那人雙手捧著窩頭,感激地看著小牛說:“小菩薩,心好啊!有出息,長大有出息……”
這個廟後來改為學校,劉成德上學就是在這裏上的。好多東西已經破損,牆上的“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還能看清。
識了字的劉成德,回到家中,好給奶奶讀課文。那時奶奶已病倒在床上,雙目近乎失明,但心裏還亮堂堂的。要過年了,她把村裏的這家那戶想一遍,念叨著:“村東頭的房三家,過年吃不上餃子。小牛,你盛上一瓢麵送去……”
劉成德的爺爺劉維廬,對孫子“隔代疼”,一見到,把孫子的小光頭摸了又摸,像摸如意寶珠。爺爺常說的話就是“人行好事,莫問前程”。
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中華文明如此川流不息,與世世代代的家教長河彙入是分不開的。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的家訓文化那麼博大精深、那麼源遠流長。就是祖祖輩輩一個字不識的家庭,其家風相傳,影響深遠。
是人也罷,是龍也罷,是蟲也罷,總要有所奉獻,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奮鬥,諸類才能前進。
雄蜘蛛在與雌蜘蛛進行了“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深入探討後,為了蛛氏家族,為了有利於全蛛類繁衍,雄蛛頗有男子漢大丈夫的犧牲精神,甘願獻出生命,讓雌的吃了——愛的奉獻!
父愛如山,關鍵時候總是挺起脊梁!劉成德如此,劉成德的父親呢?父親的父親,父親的父親呢……順流而上,直到那枚燕子蛋,也是關鍵時候,不早不晚,簡狄走來了,“玄鳥墮其卵”,父親的職責開始了,“父係社會”邁步了。
母愛如河,長流入海;
父愛如山,高聳入雲。
父愛母愛,
山山水水;
母愛父愛,
水水山山。
母愛,滔滔百川水;
父愛,脈脈萬重山。
天下父母,
就是天下山水!
劉成德是個老實人,他父親是個忠厚人。“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劉家祖祖輩輩忠厚老實。
他父親喜歡找古書讀。這裏離孔子故裏、孟子故裏隻有兩個多小時的路,自古受孔孟影響,喜歡讀書的人多。劉成德記得,小的時候,父親給講過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10歲,沒了母親,父親又成家,後娘生了兩個兒子。一次,父親外出,讓閔子騫駕馬,他把韁繩掉在地上,父親揮鞭打他:“小小的孩子,就這麼懶惰,駕個馬都掉繩子!”鞭子抽壞了棉衣,蘆花從中飄出,在寒風中飛散。父親大為吃驚,伸手一摸,孩子手冰涼;回到家中,一摸那兩個孩子的手都是暖和的。這才知道,後娘給自己親生孩子的棉衣裏裝的是厚厚的棉絮,而給小子騫塞進的是蘆花。父親非常憤怒,堅決要休妻。閔子騫跪下向父親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父親這才饒了後妻。從此,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出,全家和睦。閔子騫在“二十四”孝中名列第三,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