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如樂之和 無所不諧(4)(2 / 3)

賣酒形勢正好,劉成德卻毅然決定不賣了。經過幾年的結構調整,家庭經濟窘迫有所緩解。小兒子劉安學會了木工,打了家具在集上賣,頗受歡迎。賣了兩三年的酒,劉成德有了多方麵的收獲。他知道人們有比酒還需要的東西,他清楚自己有比賣酒還重要的事情。收放自如善男子,取舍隨意真英雄!

那銅鈴聲,幾乎成了劉成德賣酒的代號,有人走進他的家門,要買他的銅鈴。這人想,銅鈴一搖,人們聽到熟悉的鈴聲,會出來打酒……劉成德笑了笑,婉拒:“不賣,留著做個紀念。”他是怕來者萬一賣的酒不好,壞了悅耳的鈴聲嗎?他沒有說。

2012年7月21日,我上午到了劉成德家,涼台前的月季花,粉紅的花兒開得滿腔熱情,如一曲可廣大,如一燈可光大,這花把這普通的農家小院,詩情起來,畫意起來。荷花是濟南的市花,這月季就是劉成德家的家花了。一花一世界,一人一乾坤。劉成德的乾坤朗朗的,就如這月季綻放。

劉成德的院牆東裏,是拆遷後的斷壁殘垣,屋框頹頹敗敗,空地坑坑窪窪。在這閑置的地方,他種上了一些南瓜。秧蔓粗壯,滿地爬著,大大的心髒形的綠葉子,挨挨擠擠,把那原本破爛的地方,密密匝匝地覆蔭起來。探出的花兒金燦燦的。圓的、扁圓的、長圓的瓜,都是憨憨厚厚、富富態態的,惹人喜歡。稚嫩的黛青,成熟的或橙黃或橙紅,透著祥瑞之色。看著一地生機,感到勃發的南瓜把這裏化腐朽為神奇了。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瓜夠高產的,一年結40多個。家裏的東西,劉成德能送人則送人,這瓜也不例外,大部分讓他送給了人家。濟南的一位城裏人去拜訪他,大熱天,他光著膀子,肩上搭了條毛巾,用小杆翻動著瓜秧,找瓜。背上、臉上,滿是汗,他用毛巾擦擦,樂嗬嗬地摘瓜。城裏人回家後,熬了南瓜粥,夫人問:“這瓜又香又甜,你從哪裏買的?”他自豪地說:“這瓜——是雷鋒的戰友劉成德親自種的——不一樣,當然了,這是成德南瓜!”

波蘭籍質量專家阿圖來拜訪的時候,劉成德摘了一個大的送給他。他抱著沉甸甸、圓陀陀、光溜溜的南瓜,高興得滿臉燦爛。

我進了劉成德的屋,他往磚鋪的地上灑了涼水,好降降溫。北窗下桌上的擺設變了,在顯要位置擺著潔白的石膏的雷鋒塑像,像上係著鮮豔的紅領巾,這像是鎮上送給他的。像前的小盤子裏,放了些水果、糕點,王玉芹大娘說,劉成德每次炒了菜,總是盛一碗,拿雙筷子,擺到雷鋒像前。

相依為命,從苦日子裏趟過來的這老兩口,默契著,溫馨著,就如院裏簇擁著開放的月季,同芳共豔。

遠離城市的嘈雜,簡樸的成德之家,恬靜的秧挓挲著清泰的葉子天天綠著。石膏的白色雷鋒塑像,老式的扶手椅子光滑閃亮。月季花,透過玻璃窗子的陽光,豔羨著老兩口的祥和。

“您都10多次到俺家采訪了,今天這麼熱,您大老遠又來了!”劉成德攙起老伴,並排地站著,“俺倆給您唱支歌吧。”

學習雷鋒好榜樣

艱苦樸素永不忘

願做革命的螺絲釘

集體主義思想放光芒

聲音已有些蒼老,也不那麼字正腔圓,但就如泉水是大地流出的心聲,這歌聲是從兩位老人心底流出的泉水。從小就唱這支歌,記不清唱過多少遍;從小就聽這支歌,記不清聽過多少遍。大歌唱家的個唱聽過,藝術家們的合唱聽過。而這樣的老人組合演唱,我第一次聽,一聽就淚流滿麵……

有時候,我到劉成德家,遇到他們家人團聚,一派融融。王玉芹說,孩子們都很孝順。成德住院治病,兒媳婦跑前忙後,伺候一個月。醫院大夫說:“這是閨女吧,對當爹的這麼好!”知道是兒媳婦後,他豎起大拇指誇:“好人家,感召來好兒媳婦!”

王玉芹大娘感慨道:“家庭和睦,就心情好,你有個好心情,就等於有個好醫生。”

大兒媳婦張青說:“小孩的爺爺,他要做的事,你說麼他也做。他站路口給學生當‘交警’,大雪天怕他年紀大了,站那太冷,身體受不了,勸他別去了。他脾氣倔強,非去不可。來長清辦事,順道來俺家看看,眼睛時不時瞅瞅表,怕晚了,耽誤給學生指揮交通。”

二兒媳婦馬全英說:“俺爹實在,沒壞心眼,待人好。可他要看到誰損害公家的事,他就去管,忒直了,得罪人!”

劉成德兩口對孩子,從小就注意教育,有規矩,家風好。他們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忠孝仁義。忠孝仁義,這是人倫,其實也是天倫、地倫,隻是為了方便而分開說,本來天倫、地倫、人倫,是一不是二,正如儒釋道是一不是二,都是本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