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青少年的最基本需求
青少年“身體健康的需要”雖然是較低層次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的範疇,但它是其他各項需求產生的基礎,因此具有普遍性。調查發現,在青少年感知的需求中“身體健康的需要”高居首位,占84%,遠遠超過其他的需求。中小學生正處於長身體的重要階段,由於家庭經濟困難,往往會導致營養不良。慈善組織可以向家庭經濟困難中小學生提供適當的營養膳食補助。
2.“發展的需要”遠高於“物質的需要”
在本次調查中,學生將“學習成績”這一較高層次的需求放在首位。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人類需求具有從低到高的特征,物質需要是較低層次的需要。但是調查發現,青少年對物質層次的需求落後於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在學生群體中,“物質的需要”——即追求良好的物質待遇,希望自己的生活條件好,處於第二位。具體見表3-2。
可贈送家庭經濟困難中小學生課外圖書,或聯係青少年宮、各高校圖書館、部分輔導機構、社區等開展適當的學業輔導服務。
3.心理健康不容忽視
中小學生的動機係統、情緒傾向、行為習慣、認識能力、人格特征、自我意識和早期經驗等心理活動的內部機製,都影響著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學習的壓力、對生活學習環境不適應、同學間的人際關係問題及各種挫折問題不斷困擾著中小學生。與學校合作構建中小學生心理危機監護機製,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多種集體活動關心家庭經濟困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4.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中小學生家庭的救助
北京市城市貧困人口的社會支持網絡課題組抽樣調查499戶“低保家庭”的結果顯示,“低保家庭”已婚人口離婚率高、喪偶率高、單親家庭比例高的“三高”現象,以及由此帶來的子女健康營養水平低,受教育及發展機會受到剝奪,貧困單親母親麵臨經濟、家庭生活及子女培養等多重困難,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不和諧的焦點問題。可以說,醫療、教育和就業是家庭經濟困難中小學生家庭麵臨的三大難題。對於一個正常家庭來說,上述三項困難隻要麵臨其中一項都是致命的,而在被調查對象中,一些家庭幾乎同時要麵對其中的幾項甚至是全部。這裏有一個可怕的難以逆轉的“貧困陷阱”,即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和身患疾病導致勞動人口的就業困難,就業困難使貧窮進一步加劇,家庭貧窮又直接使下一代的健康狀況和受教育狀況惡化,導致貧困在下一代重演,致使很多貧困家庭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貧困陷阱”而無法自拔。貧困家庭麵臨的這種窘境表明,在社會救助方麵,最低生活保障僅僅是一個最低層次的保障,要從根本上使貧困家庭擺脫貧困,必須為他們在醫療、教育和就業等方麵提供基本保障和救助。治本的基本理念是為貧困家庭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主要措施是扶持他們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包括成年人的再教育、再培訓機會和子女的上學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護他們岌岌可危的發展和就業權利,在醫療費用不斷上漲的條件下,使他們獲得通過醫療救治得以恢複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和權利。
專題4
北京市新生代農民工慈善需求調研報告
201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幹意見》,首次提到了“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出生於20世紀80年代以後,年齡在16歲以上,在異地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業戶籍人口。
本報告的數據來源於北京團市委委托北京市青英研究中心所做的調查。調查於2012年5月—8月開展,主要采用了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調查方式。其中問卷調查抽取了2000家單位,在抽取單位時適當考慮單位性質、規模與行業類型,每個單位樣本不超過5個,共發放問卷8000份,回收7813份,回收率為97.66%,有效樣本7257份,有效率為90.71%。
一、北京市新生代農民工的總體狀況與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