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捐助”又稱“定額捐助”,其主要特點是將口碑良好、運作順暢、已成功實施的項目加以規範化、長期化、可持續化。通常,公募基金會會聘請專職人員負責項目的運營管理和監督執行,項目有固定的受助人群和受助標準,捐贈金額定有相應的受助標準,並由知名度較高的人物擔任項目勸募人,號召網友們捐款。此類項目旨在培育用戶定向捐贈、定額月捐的習慣,促進國內公益事業的長足發展。新浪微公益共開設有“壹基金淨水計劃”“一個雞蛋的暴走”“靜新圖書基金”“壹基金溫暖包”“大愛清塵”等60個項目。其中,影響最大的項目是“免費午餐”,捐贈者捐3元即相當於向貧困學童捐贈1份午餐,截至2014年6月30日,總共募捐免費午餐404166份,善款累計總額達到了1212498元,捐助者共有59161人。
2.項目周期相對較短
通過對新浪微公益開展的1264個項目進行分析後發現,這些項目從啟動到結束的周期長短不一,最短的僅為1天,最長的則有2年之久,項目整體的平均周期為36天,其中,時限為60天的項目最多,占到總數的10.0%,如圖2-1所示。
3.項目數與支持數反差較大
相對而言,支教助學型項目的數量最多,占到了總量的53.7%,但其支持數[59]卻相對較低,僅占9.4%。而醫療救助型項目數量雖然不及支教助學型的一半,占比為24.5%,但其支持數卻最高,占比達到了55.7%,是支教助學型的6倍,這與我們電話調查所得的結果大體相近。盡管新浪微公益開設了大量“救窮”的支教助學項目,但人們似乎還是更願意優先“救急”,因此,醫療救助類的“救急”項目通常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4.捐助以網上捐款為主
微公益項目通常會設置三種捐贈方式:捐款、捐物和誌願者。調查表明,93.1%的項目隻有一種需求,這其中以捐款為最多(占63.8%),其次是誌願者(占32.8%),捐物為最少(占3.4%)。僅有4.4%的項目采用兩種混用的方式,這其中最多的是捐款和捐物混用的方式(48.1%),捐款和誌願者混用的方式與捐物和誌願者混用的方式所占的比例大致相同,均為25.9%。再者,還有2.5%的項目采用三種混用的方式,即捐款、捐物、誌願者都需要。
捐贈實現方式以網絡彙兌為主。大體上,有78.9%的項目通過網絡即可兌現捐助者對受助方的幫助。方便、快捷的網絡彙兌為捐贈的實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其次是誌願服務的方式,占比為31.0%。再次是郵寄、自行送達的方式,占比為20.4%,具體情況如圖2-3所示。
5.發起方所在地與受助方所在地大相徑庭
微公益項目的實施已經覆蓋全國各地,但各地使用的頻率並不是很高。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都曾有人發起微公益項目或是通過微公益獲助。相對而言,在四川、北京、雲南、貴州、廣東、湖南等6省,人們使用微公益的頻率相對較高,比方說,71.3%的項目信息都發自於這6個地區,57.8%的項目受益方處於這6個地區。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僅有12.3%的項目發起方所在省份與受助方保持一致,87.7%的項目,這兩者所處的省份都不一致。這意味著,微公益暫時還未做到創立初期提出的口號“隨手發起,隨手捐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