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拓展研究報告(6)(1 / 3)

首先是兩個項目的發起方和證實方存在較大差別。“魯若晴項目”發起方和證實方均為個人,而且是同一個人——微博名人薛蠻子。“薑爾健項目”發起方和證實方均為組織,並且不是同一組織,發起方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證實方是施樂會平台。

其次是關注數和捐助金額呈現出了一定差異。“魯若晴項目”關注數高達285278,“薑爾健項目”關注數為85662,後者的關注數不及前者的1/3。“魯若晴項目”有7357人給予捐贈,共募集善款105萬元。而薑爾健項目捐贈人數明顯少於前者,僅為317人,募集善款也隻有10萬餘元,不足前者的1/10。

再次是受助者的命運截然不同。魯若晴曾在2013年發表微博向公眾告知她的病已經治愈,並向捐助者表示衷心感謝。而薑爾健卻沒有魯若晴那麼幸運,他於2012年12月終因病情惡化而離開了人世。此後,新浪微公益上再未公布薑爾健的任何信息,無論是他家人的基本生活狀況,還是捐款的使用情況等。

2.被圖片和文字打動的程度越深,捐助者的捐贈力度更大

通常,在微公益欄目中,每個項目都配有一些圖片和文字介紹。圖片主要用於證明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有單個求助者的證件照或近身照,有多個求助者的合影或生活照,還有項目書全文等等。根據統計分析,捐贈10元者被圖片打動的平均評分為3.06(標準差1.35),捐贈100元者的平均評分增加至3.25 (標準差1.33),捐贈200元者則達到3.70(標準差1.26)。越容易被圖片打動的網友越有可能捐出更多的錢,這存在統計上的顯著差異(F(5,635)=3.49,p<;0.01)。

文字介紹也具有類似的功能和效用,網友被文字打動的程度越深就越可能捐贈更多的錢。捐贈10元者被文字打動的平均評分為2.99(標準差1.16),捐200元者則為3.75(標準差1.39)。同時我們也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被文字所打動(t(545)=-2.24,p<;0.05),女性平均評分為3.39(標準差1.35),男性為3.11 (標準差1.36)。

3.如果捐助者感到項目真實可信、能真正幫助受助者,該項目接受的捐款會愈多

總體而言,捐助者在“項目真實可信”和“能真正幫助受助者”兩項上的評分最高,均為4.51,接近滿分5分。不同捐助者的評分差異相對較小,二者標準差分別為0.84和0.81。相比而言,“魯若晴項目”在這兩項上的得分顯著高於“薑爾健項目”,具體情況如表3-1所示,這或許也是“魯若晴項目”比“薑爾健項目”獲得更多資助的重要原因之一。

4.微公益比傳統公益形式更具優勢與吸引力

自“郭美美炫富事件”之後,人們奉獻公益事業的信心大幅受挫,並對傳統公益活動產生了較多的疑慮。相形之下,微公益卻以快捷、方便的優勢博得了廣大網民的青睞,如其平均評分達到了4.31(標準差0.99)。另一方麵,捐助者們也認為微公益比傳統形式更加透明,此項平均評分達到了4.27(標準差0.97)。對於廣大網民而言,微公益已經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非同一般的魅力,這是傳統公益形式所無法比擬的。

5.捐助者對捐贈使用狀況的關注度不高,但繼續參與的熱情卻相對較高

調查顯示,捐助者繼續關注捐贈使用狀況的興趣和願望不是很高,平均評分為3.87(標準差1.26)。不過,他們繼續參加微公益活動的熱情不減、願望強烈,平均評分為4.49(標準差0.87)。可見,有過捐贈行為的人會更有可能繼續支持微公益事業的發展,不過,他們對於捐贈的效果關注不足,這也容易導致捐贈流向監督的缺失。

四、社會公眾對微公益的認知態度與評價

為了解社會公眾對微公益的知曉度、認可度和參與度,項目組於2012年12月對北京市市民進行了電話訪問調查,以下即為本次調查所得的一些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