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王家大院這十年(1 / 2)

王家大院這十年,不容易。

這種感受,來自王家大院民居藝術館侯廷亮館長脫口而出的一串數字。王家大院開放十年,接待中外遊客一百二十多萬人,直接門票收入一億三千萬元,間接拉動收入二十億元,提供就業崗位二百多個,培養各類人才未作統計。如此收獲,恐怕連開發王家大院的先行者們都始料未及。

王家大院的實際效益,遠不止侯館長交代的九位阿拉伯數字,而是讓靈石人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自尊、自強、自愛。這種精神,從靈石建縣以來的一千四百多年間,不是無時無刻地在夢寐以求嗎?王家大院的魅力到底有多大,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於2002年4月1日留下的墨寶可以佐證。想當初王家大院正式開張,那是何等場麵,剪彩慶祝,促成靈石曆史上從來沒有過的熱鬧。

隨之王家大院而來的,不單是聲名鵲起,而且靈石小縣有了自己的文化節日,並通過全縣人民代表大會做出決議。從此,每年的八月十八文化旅遊節,人們都在翹首祈盼,成為廣大民眾精神生活的一道大餐,遠在他鄉的遊子在王家大院重逢,顯得陌生的故土又熱火起來。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澤慧,身穿休閑服,腳蹬旅遊鞋,鶴發飄逸,童顏溢彩,流連於王家大院的竹門、抱廳、繡樓、書房,看著精美絕倫的磚雕、石雕、木雕,動情地發出一聲聲讚歎。如果不是在王家大院,誰能認出她是中國的居裏夫人呢?誰又知道她是中國大科學家錢三強的夫人呢?此時此刻,在她能放一顆原子彈的腦海中大概隻有故鄉。人們指指點點,“看,那個老婆子是咱靈石人”。

力群和胡正也回來了。他們是革命的老前輩,其成就國人皆知。力群姓郝,卻人稱力老,可見家鄉人的親近之情。建國前曾在延安魯藝任教,創新中國的版畫藝術。改革開放之後,在山西文壇力戰“姑母”,扛起新時期大眾文藝美學的旗幟。他是無冕之王,讓靈石感到驕傲。他以一個藝術家的眼光,審視著王家大院,著意於門前的垂花、窗欞的構圖、額題的底襯和隨處可見的小動物,不時地用專業術語作一些簡要的點評。節日期間,為《靈石文史》題寫刊名。更讓人感動的是年近百歲,還斷不了書來信往,寄送稿件,如《官道的故事》、《繁榮時代的仁義古鎮》等,支持家鄉的文史工作。胡正,人稱山西的“西李馬胡”,正宗的山藥蛋派。一本《汾水長流》,一曲《汾河流水嘩啦啦》,唱響三晉大地,讓國人認識了縣人。他有感於家鄉舉辦“八·一八”文化旅遊節意義重大,盛況空前,在《山西日報》發表文章,熱情讚揚“靈石文化氣氛濃”。靈石人覺得長氣,真是美氣得不知所雲。

很多在外地工作的靈石人,從大西南、從大上海、從北京、從太原以及全國各地先後都回來了,相聚在王家大院,體味著家鄉的變化。他們的參與、支持和幫助,和家鄉人民共同營造出一個文化事業空前發展的好勢頭。

世界上各種語言,創造詞彙最多的當數中國,有時文明也會失落。誰也說不清是什麼原因,不到十年,以王家大院為龍頭的靈石縣文化旅遊節悄然而去,連招呼也不打,害得老百姓四處亂竄,滿街尋找。

中國古建築專家、學者尤其是羅哲文、鄭孝燮、阮儀三等,對王家大院的開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把王家大院擢升到中國民居建築的典範,稱之為民俗文化藝術的殿堂,納入晉商文明之旅,載入民族瑰寶的史冊。所以王家大院一開始就以高起點、高品位亮相,讓世人折服。專家們的高度評價,學者們的刻意建言,讓王家大院這個土圍子聲震九州,名揚四海。正因為有了王家大院這樣的縣寶、省寶、民族之寶,文化藝術殿堂造就了殿堂裏的文化藝術。侯升翔的攝影作品能到巴黎展出,王俊才的長篇曆史小說《靜升王》得以問世,這些本土一流的作家、藝術家,已經不止在晉中、山西耀眼奪目。隻要寶庫存在,積澱會與時俱進,更加深厚,後來者居上大有人在。

西圍院居住著兩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們在這兒幹什麼?按說他們已經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功成名就,難道不懂得頤養天年、盡享天倫之樂嗎?他們在這裏寒來暑往,年複一年,究竟為了什麼?也許有人會說他們是為了幾個賞錢,連老骨頭也要丟在王家大院。這種燕雀之言,由它去吧。東西圍院原來是王家存放糧食物品的地方,也是相當於保衛部門辦公的所在。明眼人不用多說,兩位老人住在這裏,不過就是忠實的奴仆,看家護院。《王家大院在人間》、《靜升王氏六百年》,導遊小哥小姐滔滔不絕的解說詞,等等,都是從他們的口中、筆下和綿綿思緒中流出來的。他們對王家大院從不輕言放棄,潛心研究,認真解讀,終於讓遊客高興而來,滿意而去。一代偉人毛澤東的兒媳,二代強人鄧小平的公子,芸芸眾生,紛至遝來。王家大院到底有什麼好?兩位老人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