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王家大院立於人世的大人物、小權威們,他們絕大部分不是靈石人,從來沒有要求靈石縣修一座淩煙閣,揚名留後世。他們把王家大院當成自己的家,一截人文,一處景觀,無一不留下他們的汗水和心血。靈石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就是王家大院供的神。
王家大院頭頂精神文明,腳踩物質文明,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一方麵要時時露出笑臉,迎接和諧社會建設的大潮;另一方麵又不得不皺起眉頭,承受保護曆史文化名鎮的考驗,也夠難為他的了。
2002年10月9日,靜升鎮被國家建設部和文物局聯合公布為首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單看排序,十有八九均在大江以南,黃河以北獨有靜升一家,且名列前茅。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王家大院是自己搞起來的,而靜升曆史文化名鎮,卻算得上是欽定命名。這份殊榮,會讓靈石大地的每一個子民受寵若驚。如果說王家大院是靈石對外的一張名片,那麼中國靜升曆史文化名鎮就是一塊足以讓人垂涎三尺的金字招牌。
然而不等招牌掛起來,搭車漁利者一哄而起。古鎮的保護躊躇不前,新鎮的開發卻刻不容緩。站在望樓,靜升的古風古貌、桃紅柳綠、農耕放牧、詩話般的田園風光不見了,代之而起的是鋼筋水泥成片堆積,僅存文化意味的文筆塔也被擠得喘不過氣來。漁利者們毫不手軟,步步緊逼,他們在秦晉古道、十裏長街,比拚誰是“百順當”的大掌櫃。
良心,不一定全在高級轎車裏,有的就埋在泥土中。隱居古鎮的幾個草民,為王家大院搜集、整理了大量資料。他們苦苦守望著家園,為曆史文化名鎮的保護建設,嘔心瀝血,奮筆而起,推出《靜升史海鉤沉》一書,作為對擄掠者的抗爭。如果有識之士都能像他們那樣,出以公心,仗義執言,或許靜升古鎮能突出重圍,王家大院會死裏逃生。
政聲人去後,浪淘盡十年風流人物。回頭再看耿公彥波撰寫的《重修王家大院碑記》,仍然令人振奮。
國有故宮而知皇室之威嚴,民有王宅而知晉商之顯赫。明清之際,海內最富者山西也,山西最富者晉商也。靈石王家,興建於清朝乾壟嘉慶年間之紅門堡、高家崖建築群,依山勢而突起,藉風水而聳立,負陰抱陽,隨形生變,雕飾精美,兼融南北,覆壓三萬餘平方米,大宅深院五十四幢,房屋一千零五十二間。高品位文化價值占盡風流,四海民居望其項背;大規模宏偉格局雄睨天下,九州建築失其彩色。然二百年風雨滄桑,王氏民宅塵封土掩,滿目瘡痍。一九九五年四月,靈石縣人民政府決定修複王家大院,循修舊如舊之原則,曆時五載,搬遷二百一十二戶,動用土石九千九百餘方,青磚三百餘萬塊,木材三千五百餘方,工程隊五十八家,總投資三千餘萬元。修複紅門堡、高家崖、祠堂院三處,重修堡門、堡牆,新修停車場一萬二千平方米。王宅修複,百年盛事;國之瑰寶,世人驚識;遊客如雲,遐邇聞名;光耀神州,福蔭子孫;開我靈石旅遊產業之先河,樹我靈石文化名縣之基石。特勒石以誌。
(原載《靈石文學》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