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緒論(1 / 3)

白酒是獨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蒸餾酒,以至今的出土文物為證,其銅製燒鍋始見於公元1161—1189年(金大定年間),是由黃酒發展演變而來的。因有天時、地利、人為等諸多因素形成許多傳統工藝特點,其產品風味獨特,飲用的愛好和習慣也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致形成各種香型和流派。

一、白酒的香型

目前酒界認可的白酒香型有:“清香、濃香、醬香、米香、藥香、鳳型、豉香、特型、兼香、芝麻香、老白幹”,以及酒鬼酒新命名的“馥鬱”香型,共12個香型。如果加上一個“其它複合香”則有13種叫法。因為有了這“其它複合香”,才豐富了我國白酒的香型和流派,使許多白酒不是朝著一個代表酒種,或一個標杆酒種的模式去發展,有許多香型可以從“其它複合香”中脫穎而出,從而形成百花齊放、傳承創新的局麵。

眾所周知,1952年全國評酒,汾酒、瀘州老窖、茅台酒、西鳳酒,被評為國家名酒,人們習慣地稱為白酒中的“老四大”名酒;1963年全國評酒,在“老四大”的基礎上增加為“八大”,新增了五糧液、全興大曲、古井貢酒和董酒;1979年開始分香型評酒,人們習慣稱的“老八大”有了新變化,洋河大曲成為名酒,西鳳酒因按清香型品評,列為優質酒;另有董酒和白雲邊,兩者都不能向濃香型靠,於是首批在名優酒中出現了“其它香型”;1984年全國評酒,獲得國家名酒稱號的白酒有13種,優質酒稱號的白酒有27種,西鳳酒重新獲得國家名酒稱號,與董酒一起被列為“其它香型”,而許多優質白酒如白雲邊、玉泉酒、西陵特曲等則稱為“兼香型”。在此期間,陝西省和西鳳酒廠做了大量工作,總結了大量科研數據,從此西鳳酒從清香型和其它香型中脫穎而出,定名為鳳香型。與此同時,董酒按照自身的工藝和質量特點,也定名為“藥香型”。由於“兼香型”最先可以不通過“其它香型”來過渡,所以如“特型”、“豉香”、“芝麻香”、“馥鬱香”等,均可根據自己的工藝和質量特點直接確定香型。“老白幹香型”是最先突破清香型的標杆模式而自成體係的白酒,預計今後還有更多的酒種,如“二鍋頭”、“青稞酒”、“金門高粱”、“小曲酒”等都可突破清香型的代表或標杆的模式,在清香型酒類中分別占有各自應有的市場份額。至今唯一留在1984年紅頭文件中的其它香型,僅僅留下一個坊子酒。

二、濃香型白酒的崛起及其流派的發展

20世紀70年代前,清香型白酒是流傳最廣、消費量最大的白酒,其市場份額占白酒總銷量的75%以上。20世紀70年代後期,由於清香型白酒行業技術進步緩慢,缺乏共同發展的思想,少數企業很難撐起一個全國的清香型白酒大市場,在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新一代消費者還不認識清香型白酒,導致市場覆蓋率低,銷量下降,市場占有率萎縮至15%,將一片大好河山拱手送給了濃香型白酒。恰好此時,濃香型白酒行業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經過幾次白酒大調價,號稱川酒的五朵金花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迅速取代了清香型白酒,而發展成為全國白酒行業的龍頭老大。瀘州老窖特曲,號稱瀘型白酒的發源地,在濃香型白酒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沒有被擠垮,反而與五糧液等為代表的四朵金花一起稱雄於全國。如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曲、沱牌等濃香型白酒,在川酒中形成了各自的獨特風格,川酒的技術進步在全國白酒行業中居領先地位。川酒稱雄激勵了江淮派濃香型白酒企業的奮起直追,在全國範圍內迅速地席卷起濃香熱。由於川酒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加之釀造技術的進步,“崇州”、“邛崍”、“大邑”等地的濃香型原酒暢銷全國,他們的“窖底香”、“醬香”等多種調香、調味酒,用量少,調香、調味效果好,早在20世紀90年代,噸酒價格就可高達5萬元以上。川酒的原酒和調味酒,不僅可用於北方固態發酵的濃香型原酒的勾調,更可應用於大比例食用酒精的固液勾調,可提高濃香型白酒的整體質量水平,更在全國濃香型白酒的熱潮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加速了江淮濃香型白酒的技術進步,並又一次地掀起了酒文化熱,如“國酒”、“國藏”、“1573”、“水井坊”、“藍色經典”、“珍寶坊”等。今天江淮的濃香型名優白酒,已經不限於“三溝一河”、“古井貢酒”等,“高爐”、“口子窖”等異軍突起,名聲大振,大有超越“古井”、“雙溝”、“宋河”之勢。江淮派濃香型白酒企業,不僅創出了兼香,更創出了淡雅型濃香,許多習慣喝濃香型白酒的東北三省、華北五省(市)、西北、華中、華南地區也都紛紛搞起了濃香型白酒,特別是傳統習慣喝清香型白酒的林區和煤礦工人,如今喝的也是濃香型白酒。事實證明,一花獨放難成大氣候,隻有共同發展,才能把市場做強、做大,才能實現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