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敬蘭
我女兒燕七是個特立獨行的人,使我常常覺得鴻溝橫在眼前,她的事情自己不說,我是從來不刨根問底的,更不會妄加幹預。畢竟,我們成長的環境完全不一樣,我是在純精神的年代裏樹立的人生觀,而她一懂事,就被滾滾而來的物質洪流裹在其中。時代的烙印如此不同,我們看人、處世、想問題,怎麼會一樣?
譬如:你相信陌生人嗎?
我的回答是,人性的墮落比比皆是,熟人都不可輕信何況陌生人?而燕七卻不然。
有一次燕七在超市裏買東西,排隊結賬時,她前麵的一位中年婦女錢不夠,很尷尬,正不知如何是好時,燕七遞過去50元,說:“阿姨您用吧。”“阿姨”一定是頭一回遇見這種人,不知其意,推卻不接。可是,等待交款的隊伍很長,她一個人的延誤,已經讓收銀員不耐煩了,很快就會引來公憤。燕七說,您別介意,就當我是借給您的好了。“阿姨”結完賬出來,對燕七再三感謝,問了電話地址,說一定把錢還她。這件事燕七從沒對我提過,直到一天我接了一個陌生女子的電話。她問,是不是燕七的家,我寄了一封信,裏麵有50塊錢。她講了事情原委,連聲說您女兒真是個好孩子,這樣的年輕人可不多見等等。我嘴上說,別客氣,沒有什麼,碰到誰都會這樣做,心裏卻想,不知燕七幹過多少這等傻事?我沒有收到她的信,去物業一問,原來她的信來了好多天了,因為燕七不常在家,沒人認識她,物業就把信拆看了,知道事情有點不尋常,就擱在一旁了。
我讀了陌生人的來信,首先被那些樸實、平常的文字感動了。她說自己已經退休,丈夫是燃氣公司的工人,“如果您家裏的熱水器有了毛病,一定別客氣,我讓他去修。”除了感謝還是感謝。這時我才知道,女兒一個善意的舉動對人的心靈的影響有多麼深刻。後來我問燕七,你給了她錢,就不怕人家不還?她說,我就沒打算她還,不就50塊錢嗎?但是我相信人家一定會還的。媽媽在超市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幫助那個阿姨就是幫助您。
燕七在報社工作,單位附近新設一報亭,她去買雜誌,扔下一張百元大鈔,說,別找了,我以後會經常買你的雜誌。她不問報亭主人姓甚名誰,也沒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以後有她需要的雜誌來了,就徑直取走。估摸著錢剩下不多了,就再交100元。她說,有時我問還有錢嗎?人家答有呢有呢,還剩不多呢。有時就答:剩二毛了。我至今還沒仔細算過賬,而他也從不主動向我追要錢。一個互信的關係就這樣簡單建立起來了。
燕七堅決不認為這是個人性墮落的年代,她執著地相信人性的善。她說她從來沒有被騙過,也沒有遇到過壞人。有一天晚上,燕七和朋友去吃飯,這個馬大哈把錢包丟在出租車裏就下去了。他們在飯館裏坐了大約兩個鍾頭的光景,沒想到出租車司機又找來了,他在外麵拉了兩個活兒後,想收車回家,清理後坐時撿到了錢包。一想,剛才那兩個都是坐在前座,一定是那兩個年輕人丟的,於是就轉回來了。燕七看見司機手裏拿著她的錢包非常驚訝,還不知道錢包沒了,反正女孩子是不用埋單的,司機不找上門,不知什麼時候她才會驚呼:哇噻!我的錢包沒了!她的錢包裏有許多卡、證,還有1300塊人民幣,她當即取出300元送給司機。“司機堅決不要,我們撕巴了一會兒,最後我還是把錢塞進他的兜裏。並且告訴他,我還會寫表揚信送到他單位。”